社会实践
首页» 创新实践» 社会实践

【历史】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举办“古城运河展新姿 千年文化传薪火”活动

来源: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作者:祝豪泽 于昕禾   发布日期:2022-01-17

  沟通南北源远流长,承载古今文化传扬。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重要指示精神,共同做好大运河文化传承工作,讲好大运河故事,1月15日,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于聊城市人民公园举办“古城运河展新姿,千年文化传薪火”活动。

  活动伊始,志愿者们利用彩绘运河演变卡纸书向群众介绍聊城段大运河的演变过程,志愿者们讲到京杭运河山东段全长510.6公里,始于隋炀帝大业四年永济渠的开通,使涿郡可通过水路至山东西北德州、武城、临清等地。至元二十年到二十六年,元政府先后用大批人力开通了济州渠和会通河,与过去经过山东境内的永济渠相连接,形成了南起微山湖、北到德州的整个山东境内的水路交通线。元代后期由于中原地区战乱不休,运河一度处于停运状态。明朝永乐年间,又对运河山东段进行全面疏浚,兴建了一系列保持水势的设施,使运河全线畅通。这种状况持续了四百年之久。清咸丰五年,由于黄河改道,将山东境内运河冲为南北两段,从而无法保持全线的畅通,运河运输能力大为削弱。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下令废止了河运。不仅如此,志愿者们还通过特色展板的形式向市民介绍运河,通过张贴相关资料、画作、彩色图片等,生动直观地展现运河之美。每一段介绍结束后,志愿者们都会以有奖问答的方式向市民提问,进一步激发参与者的热情。活动最后,志愿者们呼吁市民传承运河文化,志愿者们的呼吁与市民的响应形成双向互动,市民们纷纷表示,传承大运河文化是每个人的责任。

  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本次活动的顺利举办,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而且有利于向群众展现大运河文化魅力,让群众认识到传承运河文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进而推动大运河文化创新发展。

(审核员 巨国运)


版权所有©聊城大学 鲁ICP备05001955号-1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