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作者:吴志钰 发布日期:2022-01-21
以一国之粹,弘中华之德。为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群众对京剧脸谱的兴趣,推动京剧脸谱优秀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同时在社会形成尊重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1月19日,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于聊城市人民公园举办“传承非遗文化,品味京剧风韵”活动。
活动伊始,志愿者依托展板,以宣讲的方式向群众讲解京剧的由来以及发展历程。志愿者讲解到,京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于中国戏曲三鼎甲之榜首。在2010年,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随后,志愿者们利用脸谱模型,增加群众对京剧和脸谱的认识。脸谱作为戏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语言表现符号,也是中国艺术形式之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用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观其外表,辨其善恶。因而,脸谱又被称为角色“心灵的画面”。小朋友抚摸着小小的脸谱,若有所思。活动最后,志愿者们与群众交流对京剧的认识。志愿者总结到,京剧所蕴藏和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对民族魂魄的振作、民族精神的弘扬、民族价值观念的再造、民族文化的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群众也表示,京剧是一门传统艺术,它有它的美,它的韵味,这也是一般剧种代替不了的。它作为中国的国粹,是永远不会被年轻的领域所代替的。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文化素养,增强人民群众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而且有利于在社会层面弘扬传统京剧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全民发扬京剧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审核员 巨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