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作者:祝豪泽 于昕禾 发布日期:2022-01-29
千古文化留遗韵,一代文明展新风。为使当代大学生深入了解运河古物的重要性,加深人们对运河文化的理解,进一步唤起社会对运河文化古物的保护意识,1月27日,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于聊城市人民公园举办“访寻运河古物,根植文化基因”活动。
活动伊始,志愿者们通过网络的途径,查询汉陶灶与白陶鬶的图片,同时制作好运河古物汉陶灶和白陶鬶的模型与展板。随后,志愿者们依据古物模型和展板向群众介绍具有代表性的运河古物,志愿者们详细讲解白陶鬶的材质是类似于“高岭土”的白色陶土,只有少数地区分布。白土陶器烧制火候较高,质地比夹砂陶、灰陶等更坚硬,吸水性弱,更适宜使用,挂上釉就是瓷器。白陶是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陶器中的典型器物,可作为烧水器、酒器、礼器使用。古代的东夷人崇尚鸟图腾,因而把鬹等器物制作成各种各样的禽鸟形象。该器是由高岭土经1200℃左右的高温烧制而成,胎壁较薄,质地却很坚硬,体现了制陶技术的一次重大进步。志愿者们娓娓道来,还不时与市民互动,使讲解更加生动有趣。活动最后,志愿者呼吁市民保护运河古物,志愿者们的呼吁与市民的响应形成双向互动,市民们纷纷表示,保护好大运河古物是每个人的责任。
每一件古物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文化内涵,时代赋予它们的不仅仅是沧桑的外表,更是对于运河古都悠久历史的诠释。本次活动的顺利举办,不仅有利于市民了解运河古物的相关知识,增加对运河文化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宣扬运河独有的古物文化,提高社会对运河古物的认识与关注度,进而推动运河古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审核员 巨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