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首页» 创新实践» 社会实践

【历史】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举办“虎年窗花寄祝福 新年剪纸文化传”活动

来源: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作者:吴志钰 于昕禾   发布日期:2022-01-30

  守护非遗文化,传承剪纸风采。为激发大学生志愿者传承民间艺术的责任感,增加市民对剪纸这项民间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市民对剪纸艺术的兴趣,使社会加强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问题的重视,助力剪纸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的更好发展,1月28日,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于聊城市人民公园举办“虎年窗花寄祝福,新年剪纸文化传”活动。

  活动伊始,志愿者依托展板,帮助群众了解剪纸文化的起源、发展、分类等相关知识。志愿者讲解到,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人们以金银箔、皮革等作载体进行雕、刻、镂等艺术创作,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是北朝时期五幅团花剪纸。唐代是剪纸的大发展时期,至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技术已走到巅峰时期,窗花、喜花等都被用来装饰家居。新中国成立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剪纸这一传统艺术也焕发出新的光彩,表现人们新生活、新气象的剪纸层出不穷。剪纸艺术在我国源远流长,不断发展。随后,志愿者们利用虎年窗花作品向群众宣讲剪纸文化。民间剪纸往往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炼、概括自然形态,构成美丽的图案。一个个剪纸活灵活现,小动物的形象栩栩如生。爷爷奶奶带着小朋友,认真倾听志愿者的讲解。活动最后,志愿者们同群众一起交流对剪纸文化的感悟。志愿者总结道,剪纸不仅有其独特的风格、丰富的内涵,更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可磨灭的价值。我们更应该明确自身所肩负的历史重任,推动剪纸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的生命力,焕发生机与光彩。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有利于锻炼大学生志愿者的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的责任;而且有利于让市民了解剪纸艺术的来源和分类等更多的相关知识,使剪纸这项民间艺术在社会上得以重视,在社会上营造传承民间传统艺术的氛围。

  (审核员 巨国运)


版权所有©聊城大学 鲁ICP备05001955号-1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