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聊城大学法学院 作者:杨亚萍 路欣苒 发布日期:2022-07-26
7月21日至25日,2022年“走进千村观察,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入选团队——聊城大学法学院“法伴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队,深入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结合所学专业,就非遗文化传承、助力乡村振兴,广泛开展社会调研和普法宣讲活动。
7月21日,服务队前往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非遗项目体验中心,在非遗项目体验中心主任潘瑶讲解下,服务队切身领略水族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历程,并现场观赏马尾绣、水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服务队与工作人员就“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缺失”等问题展开研究讨论,并表示知识产权的制度功能对保护非遗的核心价值具有重要意义,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非遗文化结晶。
7月22日,服务队前往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万户水寨,走访当地电商直播基地,观摩直播带货过程,拍摄直播带货视频,掌握其运营发展思路、产品销售渠道等情况,了解电商直播带货的引擎作用和应用水平。在此基础上,服务队积极普及电商直播知识,主动探索直播带货助农的新模式,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切实做到促进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此外,服务队以调研问卷的方式了解当地居民对电商直播的熟悉程度,并鼓励其积极以直播形式线上销售农产品,为农产品拓宽新出路,为乡村振兴提供新途径。
7月24日,服务队走进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万户水寨了解染布、马尾绣等传统技艺,观摩当地手艺人染布,了解染布的发展历史及制作方法,并拜访马尾绣传承人。在与传承人的交流中,志愿者深入了解到机绣与人工制作在细节上的区别,真切感受到手工制作的独特魅力与优势,志愿者发现马尾绣不断适应时代发展趋势,融合现代理念,具有独特的价值,采用新型生产模式即“公司+基地+合作社”的结构,实现马尾绣“展产销”一体化。
7月25日,服务队前往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参观三都水族文化博物馆。服务队成员在讲解员杨玉凤的讲解下,分别从水族概况、美丽家园、水族历史与社会发展、水族文化、习俗与节日、水家新貌等六个方面学习水族文化,了解水族造纸技术、面塑、陈醋酿造、剪纸等技艺,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服务队在征得水族文化博物馆馆长的同意后,将自己对水族文化的理解与认识进行整理,并借用水族文化博物馆拍摄讲解视频,进一步探索传承传播新方式,扩大对非遗文化的宣传力度。
(审核 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