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首页» 创新实践» 社会实践

【历史】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举办“木板承历史 年画写传奇”活动

来源: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作者:郭梦洋 仇默涵   发布日期:2023-03-02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古代的桃符就是现在的春联、年画的前身或先导。为了让群众更好的了解木板年画,激起群众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好精神,2023年1月5日,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于潍坊市黄家庄社区举办“木板承历史,年画写传奇”活动。

  拓毕始觉墨色浅,画成初显版刻痕,木板年画是我国民间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的精华,木板年画的制作过程有繁有简,大致分为两大步骤:刻版和印刷,其中刻板较有难度,要求既要有坚实的美术功底,又要有精湛的雕刻功底。活动开始后,志愿者先宣讲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历史,制作工艺以及艺术特点。随后认真分享了杨家埠木版年画雕刻的方法和要领,最后在志愿者的示范下,群众们兴致勃勃的开启了印刷之旅。他们用小毛刷粘少许墨色于盘中,用专门的桐树刷蘸取墨汁均匀的涂在木板上,中间平涂,边缘打圈,再裁一方红纸,用烫子压于中间,逐渐推开压实,一幅栩栩如生的《五子登科》就跃然纸上了。但这并没有结束,完整的年画图纸需要三遍以上的拓印和染色才能真正完成。最后,细心的志愿者将做好的年画赠与了群众们,群众们在仔细观赏年画的同时,纷纷惊叹于木板年画雕刻之不易,成品之艳丽,更坚定了要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心。

  小小的木板年画,荡漾着浓浓的年华韵味,通过本次活动的举办,使群众们充分了解木板年画、走近非遗文化,明白非遗传承的重要性,进一步使让非遗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审核员 巨国运)


版权所有©聊城大学 鲁ICP备05001955号-1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