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 作者:高宇 王军 朱苡然 发布日期:2023-07-10
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聚力共筑同音梦。为拓宽普通话的宣传渠道,强化讲好普通话的观念,促进推普工作的顺利开展,7月8日,聊城大学“同音筑梦”E推普服务队走进佐署村孙家民俗博物馆以及西堡镇中心学校,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发展理念需要,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系列活动。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增强党性观念,传承红色基因,上午,服务队来到佐署村孙家民俗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孙家民俗博物馆是以个人筹资为主、社会捐赠为辅的非盈利民办博物馆,以收藏革命年代红色书籍、图片、纪念品以及河湟地区农耕生活、生产物件为主,展示了独有的河湟文化和农耕文化,深刻体现出老一辈共产党人信仰坚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面对充满历史气息的展品,聆听着老馆长讲述前辈们感人的事迹,队员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不时驻足细细品味每一件展品,感受河湟地区民俗文化的无穷魅力。随后,服务队成员在孙家民俗博物馆三楼会议厅开展交流座谈会,西堡镇党委副书记刘玉、西堡镇佐署村党支部书记彭平元、孙家民俗博物馆馆长孙成奎及聊城大学“同音筑梦”E推普服务队全体队员参加会议。会上,服务队队长翟玉倩首先发言,阐述了本次推普实践活动的目的以及具体方案。随后刘玉发表讲话,她简单介绍了佐署村村民的普通话运用情况,目前村民之间的交流仍以家乡话为主,部分务工人员和青少年会使用普通话,但是普通话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同时,她指出了目前推普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并围绕当地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果进行详细介绍,她认为应该将推普工作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不断加强行政工作人员和居民群众的普通话水平,对服务业工作人员进行普通话培训,助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
下午,服务队持续推进“字字有蕴系列微课堂”主题推普教学活动,来到西堡镇中心学校,开展“字字有蕴”第二期微课堂。服务队成员高宇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详细地为同学们讲解了“国”、“清”、“家”等6个字的组成结构和基本形态,采用组词造句的方式来强化同学们对字的理解和认识,并结合中华传统诗词,带领同学们深入了解汉字文化的魅力,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参与,踊跃回答问题,通过汉字讲解活动,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对汉字的兴趣和研究精神,对促进普通话的传播和推广以及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随后,在张校长的带领下,服务队成员们参观了西堡镇中心学校的校园。成员们首先参观了学校设置的图书角。图书角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一个阅读和交流的空间,里面摆放着丰富多样的书籍。同学们可以在图书角上课、阅读并进行互动交流。同时,学校设立有“桂馨·中国网小记者站”,该站是由桂馨基金会与中国网教育频道合作实施的,旨在推进乡村教育进程,鼓励同学们积极观察、记录生活。学校抓住“中国网小记者”项目建设的平台和机遇,为学校创新发展增添新动力,未来将不断促进提高学生们普通话的水平,展示农村孩子良好的风采,讲好乡村振兴的故事。此外,学校还积极开展多元艺术课程,其中包括古筝课和手工课等。学生们在手工课上创作的作品,不仅被学校收集起来,还在一个专门的展示房间中展出,为学生们的努力和创作提供了展示和分享的机会。西堡镇中心学校着力设置多元课程,丰富课余生活,努力搭建更加多元化、趣味化的平台,拓宽学生的眼界,助力推普工作的进行。
青春焕发文化活力,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引导青年投身推普志愿服务,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以青春之力量、青春之活力、青春之创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审核 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