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作者:岳珍珠 发布日期:2023-08-03
承遗风古训,传文化薪火。为向当地群众介绍相关非遗文化,增加群众对聊城非遗技艺的了解程度,增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意识,8月2日,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于聊城市人民公园举办“挽家乡星光,传非遗文化”活动。
此次活动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介绍聊城市的非遗技艺向群众讲述当前非遗保护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群众的观点对遗产保护提出合理的建议。活动伊始,志愿者向群众详细介绍聊城市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东昌府木版年画、聊城杂技、冠县郎庄面塑、临清驾鼓等传统技艺。其中,志愿者着重介绍了冠县郎庄面塑,从历史发展历程、风格特色、题材内容三方面详细讲解冠县郎庄面塑文化的内涵。作为聊城市特有的传统手工艺珍品,郎庄面塑起源于聊城冠县北馆陶镇郎庄村,面塑花样丰富,题材广泛,著名题材内容有“哪吒闹海”、“赵匡胤借头”、“舞狮”以及日常所见的金鱼、青蛙、瓜果、花篮等,内容丰富,应有尽有。随后,志愿者通过介绍郎庄面塑发展所面临的现状向群众概括聊城市非遗保护仍存在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影响下,非遗技艺的传承面临着时代化挑战。针对非遗技艺保护问题,志愿者与群众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中一位群众指出,非遗技艺要积极做好创新转化,勇于尝试传统体裁、题材的多样化呈现,探索新文化物象的融和,如此才可以保持传统文化技艺的活力。最后,结合群众建议和调研结果,志愿者总结出五条有关非遗保护的建议,并与群众一同展望非遗传承的美好未来。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有利于向群众普及非遗文化的内容和相关知识,增强当地群众弘扬和保护非遗文化的意识,同时有利于在社会上营造一种保护和弘扬非遗文化的风气,助力新时代社会和谐发展。
(审核 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