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首页» 创新实践» 社会实践

【计算机】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2021级7班团支部开展“探究红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

来源: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   作者:王军 李泽睿 赵兴原   发布日期:2023-07-01

  为引导广大青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6月29日至7月1日,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2021级7班团支部前往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常山庄村开展“探究红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

  探访红色记忆,聆听乡村之声

  6月29日下午,实践服务队融入乡村肌理,走进村民家中,聆听村民们讲述常山庄村过去的峥嵘岁月。村民们充满激情地分享他们的亲身经历,用淳朴的语言讲述他们以坚定信仰为纽带、团结奋斗的每一个日夜,一字一句都蕴含着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实践队员们被村民们的故事所感动,认真聆听每一段红色记忆,感受到村民们对当下和平稳定生活的感激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通过本次走访,实践队员深刻认识到红色地区的普通民众是革命历史的重要一环,更加坚定了内心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走进影视基地,感受乡村之美

  6月30日,实践队员在村民的带领下前往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沂蒙红色影视基地,以红色搭台,让文化唱戏,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等40多所知名艺术院校的“写生创作基地”。在蟠龙湖边,实践队员参观了长达300米的“沂蒙文化长廊”,在这个独特的沂蒙文化展示厅,沂蒙山区革命英雄人物的事迹、故事以石雕的形式所展示出来,队员们走进历史,亲身感受“红嫂家乡,亲情沂蒙” 的浓厚文化氛围。一件件武器、一张张旧照片、一篇篇革命文献等红色革命文物,无不展示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实践队员们沉浸在浓厚的历史氛围中。通过当地村民的介绍,队员们深入了解了革命老区重要的历史事件和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深深地被英雄们顽强拼搏的精神所感染。

  探究红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团队通过调研,了解到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自2008年建成后,为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产业的强大辐射带动作用,常山庄村和周边5个村“结对子”,打造了一景带四员——土地入园当社员、景区务工当职员、穿上戏服当演员、售卖产品当店员的“常山模式”。“常山模式”带来农村劳动力就业和产业发展的“双业”驱动,让昔日贫困落后的沂蒙山村变成“山美水美环境美、吃美住美生活美”的现代化新农村。

  队员们深入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进行参观学习,采访在影视基地工作的常山庄村村民,询问他们在影视基地建成后生活上发生的改变以及对当地经济产生的影响。采访过程中,在影视基地当导游的“90后”村民孙明月激动地说道:“我的一部分家人也在影视基地工作,我家还种了几亩地,每年收获不少花生、玉米、地瓜。最近,我们家买上了小轿车,生活条件一点儿也不比城里人差。” 像孙明月一样,周边村庄有六百多人在影视基地实现了就业。除了提供固定工作岗位,影视基地还给村民们创造了“兼职”机会——当群演,近年来,在影视基地当过群演的周边村民达3万多人次,人均收入逐步提高,极大推动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在影视基地内,队员们翻看旧书籍,阅读红嫂乳汁救伤员、“沂蒙母亲”王换于、送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等感人至深的故事,她们大仁大义、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实践团队沉浸其中,深受震撼。

  此次实践活动,让实践队员感受到了红色文化的魅力,深入了解了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实践队员坚定自身信仰、传承红色基因,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路径,努力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审核 杨磊)


版权所有©聊城大学 鲁ICP备05001955号-1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