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首页» 创新实践» 社会实践

【计算机】计算机学院开展“数字创新 匠心筑造”社会实践活动

来源: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   作者:汤硕 陈晗 王赛赛   发布日期:2023-08-02

  为提高同学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探讨非遗数字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8月1日起,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2022级1班团支部前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大观园、烟台市芝罘区剪纸博物馆开展“数字创新,匠心筑造”社会实践活动,学习非遗文化,探讨非遗的发展趋势。

  溢彩琉璃新古陶,泱泱齐风韵淄博

  世界琉璃看中国,中国琉璃看淄博。活动前期,团队成员通过网上查阅资料、询问有经验的长者等方式,初步了解琉璃的发展历史和技艺等方面的问题,并就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琉璃的传播和传承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8月1日,团队成员前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先后走进古齐厅、古瓷厅、国窑厅、五色厅等六个展厅,近距离欣赏来自西周至元、明、清、民国等各朝代琉璃文物,以及当代的陶瓷琉璃艺术精品和其他领域、地域的琉璃艺术品。通过这些参观经历,队员们深刻感受到现代工业与千年之美碰撞交融的奇妙魅力。为更深入解琉璃的制作过程,探讨琉璃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和传承,团队成员前往琉璃灯工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玻璃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琉璃艺术大师任波先生的工作室进行采访和学习。任波先生生动形象地为大家介绍了琉璃的传播以及发展经历,进一步让大家了解不同琉璃的特点。他提到,琉璃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环境,这为其提供了发展前景,正是因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琉璃制品得以为更多的人所见,琉璃艺术得以为更多的人所熟知,也更好地被助力传承。最后,任波先生强调,身为新时代大学生更应该成为帮助非遗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努力学习,踏实发展,为非遗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墨影飞下,“潍潍”道来杨家埠年画

  8月3日,团队成员来到杨家埠大观园的年画作坊,在作坊先生的带领和介绍下,队员们走进美丽神秘的年画世界。各式各样的年画,令人大饱眼福,其中描绘的人物栩栩如生,呈现出蓬勃活力,像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神话题材作品给团队成员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团队成员拜访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区级民间工艺大师杨春梅老师。杨春梅是著名老字号“北公兴”的第二十三世传人,自幼跟随其父亲杨其洪学习年画印制技艺,其精湛的年画印制技术堪称一绝。杨春梅向队员们介绍了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并在简单的讲解示范后亲自指导团队成员进行年画制作。队员们在刻有图案的木雕版上,先滚上一层厚厚的油墨,再小心翼翼把纸对准木板铺上,用拓包轻轻地压印,一幅幅手工年画新鲜出炉。“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木版年画手工艺术在现代印刷工艺的冲击下几近消亡。”在谈到木版年画的传承时,作坊的老师们提到年画目前面临着门径萧条的困境,尽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仍存在着失传的风险。杨春梅还表示,年画传承需要在制度、技艺、文化交流和创新等方面加强努力,新一代青年重任在肩。

  一纸一世界,一刀一乾坤

  8月5日,团队成员来到烟台市芝罘区烟台剪纸博物馆进行剪纸的学习参观。剪纸馆里,团队成员或是围聚在一起,小心翼翼地剪着花样;或是拍照打卡,记录着剪纸的魅力;或是静静欣赏,感悟剪纸的文化底蕴。工作人员的讲解生动有趣,从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到传承创新,带领大家领略了烟台剪纸的奇特魅力。在讲解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剪纸的来源、创作灵感以及表现手法,明晰了剪纸作品最注重的是内容实质,是将质朴、生动有趣的写意艺术造型与民间寓意巧妙结合,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既为烟台烙下文化的印记,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次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学习到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深入了解了非遗数字化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充分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传承重要性。身为新时代青年应当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进程,积极参与并推动其数字化传承和创新,以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审核 杨磊)


版权所有©聊城大学 鲁ICP备05001955号-1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