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首页» 创新实践» 社会实践

【法学】聊城大学法学院深入桂黔开展“法治中国青春行”专项活动

来源:聊城大学法学院   作者:刘康业 刘雨哲   发布日期:2023-07-30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动员广大高校学生投身基层法治实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全国政法类高校(学院)共青团工作联盟于2023年暑期开展“法治中国青春行”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我校法学院“桂缘非遗,循法而行”民族团结实践队及“青柠依,香满坪”明法善治志愿服务队成功入选。7月18日至30日,实践团队在指导教师刘凤芹的带领下,一行10人相继奔赴广西与贵州两地开展一系列普法实践活动,以非遗观察为切入,以走村访寨为方法,以循法思源为根基,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弘扬法治精神,服务人民群众实际需求和地方法治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非遗齐发展,法治赋能谱新篇

  实践引发观察,观察产生新知。为推动非遗文化自主发展,以高效法治服务促进非遗经济建设,7月18日至22日实践队第一站到达广西,于汪甸瑶族乡通过实地走访,发现当地居民对于非遗产权保障认知不足,非遗文化无法持续发挥经济效益。团队初步确定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创造特色发展的模式,以赋予非遗产业更多可能性的“兴产路径”。

  当地团委向成员介绍汪甸瑶族乡非遗赋能产业——非遗庭院。团队为当地群众深入普法宣讲及维权工作,帮助民众解决法律问题,进而保障其合法权益,同时,团队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活动进而提升非遗宣传覆盖面;为增强非遗经济效益助推乡村振兴,团队依托当地非遗文化特色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和措施提供建议,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推动非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团队基于保护传承的方针,将非遗本源保护意识融入法治化框架,将资源管理及优化非遗保护模式融合,相互配合下实现法治赋能非遗产业茁壮成长。

  实践队走进汪甸两琶村与当地壮族居民积极开展民族交融活动。壮族山歌中“五色人间,法为大,连结八方,绘方圆”,反映了广西民众对于法治的关注。嘹亮的法治山歌声声入耳,一首首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山歌,朗朗上口,深受本地群众喜爱。村民帮助志愿者们更换上壮族服饰一同载歌载舞,部分队员表示:“非常荣幸能够尝试壮族服饰,法治宣传与非遗文化、民间文化相结合,才能焕发生命力,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法治实践齐促发展,普法调研一路同行

  为提升非遗宣传覆盖面,持续深化维权普法活动,保护非遗文化结晶,7月22日至24日,实践队在与当地团委交流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居民存在对于侵犯非遗产权相关方面的问题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针对此现象,团队依托当地非遗文化特色进行普法宣讲,引导民众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非遗文化结晶。为增强右江区普法宣传效果,探寻非遗文创产品及新时代法治下非遗传承模式,团队走进百色市右江非遗展示体验馆开展实地调研。团队通过调研了解到,小型非遗物件中包含了产业化味道和更贴合现代审美的产品,具有相对明确的非遗产权登记。团队成员在非遗传承人黄桂珍的带领下,制作百色特有非遗——麽乜,其传承、加工、售卖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遗法》、《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非遗麽乜手工具有相对较高的产业发展前景,而其中寄托的,是老一辈非遗传承人的责任,更是青年的担当。

  实践队指导老师刘凤芹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创造,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传承,非遗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史,留住了它,就是留住历史,也就保存了文化的命脉。运用法治力量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法科学子的担当所在。” 

  校园普法零距离,打造“青柠”保护伞

  法伴成长,为爱护航。为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7月24日至26日,服务队第二站来到贵州,依托贵州省云贵乡团委的帮助,开展青少年模拟法庭活动,模拟一起校园暴力案庭审全过程。此次活动以新颖的普法教育形式,将知识性、教育性、警示性融入一体,真实再现法庭上的审判过程,让未成年人融入角色,切身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和神圣,深刻认识违反法律的严重危害和校园暴力带来的沉痛后果,从自身做起,杜绝校园欺凌,进一步夯实校园安全防范的基础。开展未成年人法律大讲堂,以一个个鲜活、真实、典型的事例为切入口,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为未成年人讲述《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知识。通过观看PPT、抢答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未成年人对相关法律常识的感知和参与热情,提升自我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切实增强当地未成年人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形成了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撑起“青柠”保护伞。

  助农惠农生生不息,送法下乡助力黔行

  植根西部法治建设,提升民众法律素养。为促进解决西部地区法治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助力社区法治服务建设,7月27日至30日,服务队与贵州省毕节市云贵乡相关负责同志开展法治发展座谈会,就青少年法律课堂及村民法律素养提升相关内容展开交流,有针对性地进行普法宣讲方案设计。随后,服务队走进村寨街坊开展民法典巡回宣讲活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介绍民法典中关于相邻权纠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等与村民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普及青少年保护、家庭教育促进法等相关法律知识,提高对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视程度。服务队紧紧围绕村民法律需求,积极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与法律援助,借助法科学子专业知识为村民排忧解难。通过本次活动,服务队志愿者实现走访调研、普法宣讲、法治教育三管齐下,多方发力,推动民法典走到村民身边、走进村民生活,积极营造社会开展法治教育、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体现法科学子特色,更好地服务当地民众。

  本次实践活动,以法治思想为根本贯彻,在走访调研中,深入群众真实生活,提高群众法治素养;在交流共建中,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未成年法律意识,让非遗创新发展,法治凝聚产业赋能;在法庭模拟中,感悟法律制度,反对校园暴力;在普法宣讲中,推动知产宣讲保护非遗文化。述往思来明志,勤学笃行致远,聚法伴非遗之姿态,唤青春砥砺之新颜!民思我想,民求我应,奋楫笃行,法行天下,我们一直在路上!

  (审核 刘凤芹)


版权所有©聊城大学 鲁ICP备05001955号-1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