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张帅 朱心茹 高凯美 发布日期:2024-01-23
为促进非遗传承与助残事业相结合,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1月22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遗”启助残服务队于山东省聊城市举办“对话非遗传人,探索助残新路”社会实践活动。
莹莹烛火,助残逐梦。服务队成员走进非遗传承人王树峰先生工作室,对非遗传承人进行全方位访谈。王树峰讲述了其个人成长、学习历程以及东昌葫芦雕刻技艺在过去几十年中的发展态势,成员们耐心倾听,深入了解了东昌葫芦雕刻的现实状况以及近年来遇到的困境与难题。在与王树峰交谈的过程中,服务队成员了解到当前东昌葫芦雕刻技艺存在创新度不高,参与度不够等问题,并结合往期调研与王树峰交流了想法和建议,共同探讨了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树峰对利用非遗技艺助力残疾人就业的现实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表示,非遗技艺可以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自我实现的途径,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并实现自身价值。我们要利用好这一雕刻技艺,积极探索“非遗传承+残疾人技能提升”的就业服务新模式,将“扶志”“扶智”和扶残助残工作相结合,为残疾人指引一条谋生的路,为所有人点亮一盏生活的灯。
本次实地调研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成员们对东昌葫芦技艺的认识和了解,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有利于激发成员们对助残事业的关注和热情,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关爱的社会。
(审核员 史仁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