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作者:李浩然 刘文钰 发布日期:2024-02-19
为深入了解木版年画在聊城的历史渊源,提高公众对木板年画的兴趣,增强公众的文化自信,2月18日,生命科学学院“薪火相传,文脉永续”服务队于聊城市东昌府区木版年画博物馆举办“玲巧年画,大美非遗”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伊始,同学们怀着激动无比的心情来到了木版年画博物馆。一进入博物馆,同学们立刻被眼前琳琅满目的展品所吸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木版年画。这些年画以木版印刷技术制作而成,画面上描绘着各种吉祥图案、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如“年年有余”、“福禄寿喜”等,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随后,同学们认真参观了各个展厅,通过展板、实物和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了解了木版年画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随后,为了更好地了解木版年画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力,同学们走出博物馆,走上街头,随机对市民们进行了采访。大多数市民表示,虽然现代社会的娱乐方式多样,但他们对木版年画仍然怀有深厚的感情,认为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劳动智慧的结晶。同时,不少市民还提出了一些保护和传承木版年画的建议,如再现经典年画故事让年画“活”起来、将年画与短视频平台结合,推动年画的创新性发展等。同学们认真倾听了市民的的看法,并进行了细致地整理和分析,最终,志愿者们将记录交给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希望能为木板年画的发展做出贡献。
此次活动的顺利举办,不仅让同学们感受到木版年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还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在同学们心中埋下了传承非遗文化的种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颗种子会破土发芽,萌发出新的希望。
(审核 李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