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作者:陈梦瑶 秦洪雨 发布日期:2024-02-05
为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增加同学们对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了解,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2月4日,生命科学学院“深耕基层,芳华待灼”志愿服务队于聊城市人民公园举办“争做文明践行者,垃圾分类在行动”活动。
垃圾分类是垃圾进行科学处理的前提,如何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改善生存环境状态,是当前社会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为此,志愿者愿者以“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为主要目的,开展本次垃圾分类活动。活动现场,宣讲队员向居民讲解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帮助他们分辨不同类型的垃圾桶对应的颜色。志愿者针对日常生活中容易混淆的垃圾进行阐述,如大骨头、榴莲壳、椰子壳等难腐蚀且质地坚硬不易粉碎而被列入其他垃圾,但鸡骨、鱼骨、玉米棒、苹果核等较软、易腐蚀的则属于厨余垃圾,志愿者还列举了有害垃圾、湿垃圾等类别的常见垃圾类型,让群众切实了解了不同垃圾的所属类别。宣传过后,志愿者们拿好工具,走进小区,沿途认真捡拾被人丢弃的碎纸屑、塑料袋、生活垃圾、烟头等,以自身实际行动引导社区居民关注环保、热爱家园,提高文明意识。本次活动结束后,辖区居民纷纷表示将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积极行动,争做垃圾分类的示范者和宣传员,为社区垃圾分类的推广工作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本次活动的顺利进行,不仅丰富了居民们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调动了同学们宣传、践行垃圾分类的热情,而且有利于营造“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带动居民们共创美好家园。
(审核 李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