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作者:邱皓臻 吴璇 发布日期:2024-07-26
为传承“非遗”技艺和文化精神,推动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7月13日,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于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举办“探非遗匠心,育创新达人”活动。
“非遗”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基因,非遗的传承离不开工匠精神,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文化和精神的延续。志愿者们通过讲解非遗传承知识,带领居民们初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认同中华文化的同时明确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体验非遗带来的趣味。随即,志愿者们以漆扇为例,依托视频向居民介绍漆扇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漆扇可以追溯到汉代,最初主要用于帝王贵族的仪仗,象征着权力和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漆扇逐渐融入民间生活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志愿者们借助现有材料与居民们一起制作漆扇,经过志愿者们的帮助,居民们创造出一幅幅独具个性的漆扇作品。在制作过程中,现场气氛活跃,其乐融融,大家沉浸于色彩与线条的世界。一把小小的漆扇,由扇面、扇骨、扇柄、流苏等配饰组成。居民们纷纷表示,这次活动认识到扇子不仅能带来清凉,而且能展现个性和传递信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精华。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本次活动的顺利举办,不仅有利于丰富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引导其提高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意识,体验非遗的魅力,而且有利于全面提升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审核 尤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