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作者:春雨志愿服务团 发布日期:2024-08-17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深入地了解、感知鱼台县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感受当地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在济宁市鱼台县团委的支持与帮助下,7月31日至8月1日,聊城大学“春风化雨”志愿服务队于济宁市鱼台县参观博物馆、陈湾排灌提水站、陈堂村稻田画、稻改馆。
鱼台县博物馆内藏品丰富,涵盖从新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的诸多文物,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服务队队员们被馆内汉跪式青铜人、汉圆唇平口褚釉凤鸟瓷酺、新石器时代黑花岗岩石斧等文物吸引目光,连连赞叹。博物馆保卫科科长随福磊热情地向队员们介绍泗水捞鼎乐舞杂技画像石上所展示的故事,他从“抚琴踏歌”讲到“击鼓蹈剑”,从“仙人侍凤”讲到“秦始皇彭城(今属江苏徐州)捞鼎未果”……该画像石雕工精美、线条流畅、内容丰富、场面生动,颇具代表性。通过对鱼台县先民的生产、生活的观赏,队员们切身感受到一场震撼心灵的时空之旅,由此感受到先人们的勤劳与智慧,体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别博物馆,队员们在县团委的带领下前往王鲁镇陈湾排灌站。在讲解员的介绍下,队员们了解到:鱼台县县委针对鱼台“十年九涝”的县情,破釜沉舟,在提出“高水高排,内外分开,低水低排,相互让路”治水思路的同时,打破传统“围堵”思维模式,建立排灌站。队员们通过仔细观察排灌站模型,逐渐明白进水口、出水渠等区域是如何相互协作、改水患为水利的。近年来,鱼台县实施全域水系生态综合治理,改建加固沿河排灌站,在排灌水功能基础上,增设服务、休闲等功能,排灌站利用五十年代原机房改造建设“水韵鱼台”展厅,赋予排灌站新的教育功能,激励全县上下砥砺奋进,建设大美鱼台。排灌站的建立不仅体现鱼台人民的智慧,而且展现出鱼台人民不怕困难,团结一心,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微风拂过,稻叶摇曳,队员们到达王鲁镇陈堂村。站在观景台上放眼望去,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秀美稻田画尽收眼底,色彩鲜艳,美不胜收。黄色、绿色、黑色等不同色彩的水稻相互交错,共同勾勒出不同的图案,这些气势磅礴的稻田画,处处折射出鱼台人民生活幸福的喜悦,也展现出独属于鱼台人民的浪漫。在讲解员的介绍下,队员们了解到稻田画是将现代创意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为突出鱼台“鱼米之乡”特点而增添的新的乡村景点,试图在发展绿色有机稻米品牌的同时,为周边县市区游客休闲观光提供好去处,打造集旅游生态产业于一体的发展特色样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听完这些,队员们不禁佩服起鱼台人民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大智慧。
队员们怀着对过去的敬意和对未来的向往,在讲解员的引领下,步入庄重神秘的鱼台县稻改馆,开启难忘之旅。馆内的雕塑、绘画、文字、视频等展品带我们回溯稻改岁月,在讲解员的生动讲述下,先辈劳作画面浮现眼前。队员们领略到鱼台人民再造辉煌的壮志,感受到其艰辛、团结和无畏。现今在党的引领下,鱼台治水有成,发展全面兴盛,人民生活富足,正阔步迈向灿烂明天。
本次参观活动的顺利举办,不仅有利于丰富志愿者们的知识储备,拓宽志愿者们的视野,提升志愿者们的文化素养;而且有利于加深志愿者们对鱼台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了解,增强志愿者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审核 尤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