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首页» 创新实践» 社会实践

【实践风采】践行先辈遗志 弘扬沂蒙精神 聊城大学文学院青云志愿服务队赴孟良崮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四)

来源:聊城大学文学院   作者:贾荟茹 王秋雨 陈功名 赵子源   发布日期:2024-08-26

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8月6日至8月8日,聊城大学文学院青云志愿服务队走进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孟良崮战役遗址区等地,领略沂蒙精神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第一篇章 青云忆垛庄 红旅踏新章

8月7日上午,青云志愿服务队前往中共蒙阴县垛庄镇委员会,开展了一系列的采访调研。临沂市人大代表、临沂市“三八”红旗手标兵公丕娥女士带领成员们,走进承载着沂蒙革命历史的红色展览馆,为成员们介绍了蒙阴县在抗战后重焕新生的过程,以及孟良崮战役的相关内容和深刻影响。在公丕娥女士讲解下,成员们深刻体会到“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在参观完展览馆之后,成员们对垛庄镇政府领导梁东进行了采访,他向成员们介绍了大型红色实景演艺项目——《英雄孟良崮》,该剧目讲述了孟良崮战役的演进过程,打造出华东地区红色旅游产品高地和红色精神地标。此外,青云志愿服务队深入乡村,对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进行了采访。他们向成员们讲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认为重温这段历史对当今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新时代青年积极传承与宣扬红色文化,将沂蒙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

第二篇章 戚祭孟良崮 诚续沂蒙魂

8月7日下午,青云志愿服务队来到孟良崮战役纪念馆。该馆展现了1947年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扭转华东乃至全国战局的孟良崮战役的过程。参观过程中,成员们细致了解了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深刻感悟到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赤诚军民情,切身体会到陈毅、粟裕等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中为党和国家事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纪念馆后方的小树林里埋葬着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2865名烈士的忠骨,其中,墓碑上有名字的只有103座,其他2700多座都是无名烈士墓。成员们自觉在这里向烈士们默哀许久,向他们英烈浴血奋战、勇于牺牲的斗争精神致敬。

最后,成员们一同来到了“沂蒙情”雕塑园。“沂蒙情”雕塑园再现了沂蒙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革命历程,形象地展现出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深刻诠释了“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第三篇章 重走来时路 共续辉煌篇

8月8日上午,成员们来到了战役遗址区,即孟良崮战役主战场。沿途参观了解了铁索桥、元帅壶、老君泉等革命景点。经过“红嫂乳汁救伤员”旧址时,成员们被沂蒙红嫂明德英用乳汁救八路军伤员的故事深深感动,深刻体悟到“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军民鱼水情。

到达孟良崮主峰大崮顶,映入眼帘的是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其由三块状如刺刀的灰色花岗石筑成,宛如野战部队、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三股力量共同向敌人进攻。纪念碑的上下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象征着军民团结必胜,人民战争必胜。成员们通过对战役遗址的参观学习,切身体会到解放战争时期的生活条件的恶劣,也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以身许国的精神。

传承沂蒙精神,再续奋斗新篇。经过实地考察与学习,成员们对“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青云志愿服务队将秉持初心,以青年之姿,生动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努力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熠熠生辉。

(审核 石勇 李晨瑶 杨晨露 王欣蕊)


版权所有©聊城大学 鲁ICP备05001955号-1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