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首页» 创新实践» 社会实践

【历史】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举办“挽家乡星光 传非遗文化”活动

来源: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作者:王舒心   发布日期:2024-08-24

  鼓声振振,传承在心间。为有效挖掘柳林花鼓的非遗文化价值,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延续中华文化血脉,7月10日,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于聊城市九州洼月季公园举办“挽家乡星光,传非遗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为加深群众对柳林花鼓的认识,帮助群众切身感受柳林花鼓所具有的粗犷豪放、泼辣火爆的特点,志愿者利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向群众介绍了柳林花鼓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和表演内容。柳林花鼓起源于清朝初年,其最初的表演形式为“地秧歌”,后逐渐发展为“走街秧歌”,其表演内容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表现梁山好汉载歌载舞、化妆进城的情形,另一部分是表现梁山好汉劫法场营救卢俊义的情形。此外,志愿者向群众展示自己手工制作的柳林花鼓卡片,使群众清晰地认识到了柳林花鼓的角色分工、动作特征、服装特征和表演道具,促进了群众对柳林花鼓知识的学习。志愿者还向群众介绍了柳林花鼓的生存环境,目前柳林花鼓的艺人队伍日益老化,生存空间日渐萎缩。在志愿者的解释下,群众了解到柳林花鼓的生存困境,引发群众对保护柳林花鼓措施的思考。他们纷纷表示将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发扬柳林花鼓的责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贡献力量。

  此次活动的顺利举办,促进了柳林花鼓知识的传播,加大了群众对文化保护和传承措施的思考,为柳林花鼓未来的发展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审核 石晓晗)


版权所有©聊城大学 鲁ICP备05001955号-1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