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作者:汪烨 刘雪睿 宋佳珊 发布日期:2025-01-26
为鼓励群众积极学习民族文化,增强他们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提升其化素养,1月25日,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于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高坪镇三合村举办“倾听耆音译地名,传承民族语韵情”访谈活动。
本次面对面访谈对象为李爷爷,一位古道热肠的乡音传承者。通过与志愿者的深入交流,一幅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与民族风情的文化图景徐徐展开。志愿者深度挖掘,揭开当地地名与彝语之间的联系,让一段段沉睡的历史和文化记忆重焕生机。志愿者提到,李爷爷所讲述的内容,绝非简单的地名释义,而是一部生动的民族文化志。从彝语“作洼”转音成“左凹”,一个看似普通的地名,背后却关联着当地曾出售或生产小坛子的商贸历史。然而,当前民族文化传承面临严峻挑战。年轻一代参与度与认知度不足,民族文化传承出现断层,老一辈掌握的文化知识难以传承下去。
活动过程中,志愿者向群众展示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海报和展板,阐释民族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引导群众思考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良策。志愿者发出倡议,呼吁群众积极参与民族文化的宣传活动,带动身边人关注并重视民族文化,以促进民族文化在代际间的持续传承。
本次活动的顺利举办,不仅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老一辈的知识和经验,营造珍视传统的社会风尚,而且有利于激发群众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吸引更多人关注民族文化,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审核 尤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