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刘冉冉 郝思怡 王宇涵 发布日期:2025-02-20
为深入感知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力量,厚植青年学子家国情怀,2月10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青年实践队赴聊城市乡村记忆博物馆开展"探秘聊城市乡村记忆,领略悠久历史文化”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负责人刘冉冉带领参与者步入博物馆"农耕文明"展厅,参观200余件斑驳的农具串,它们联起鲁西平原千年耕作图景。从新石器时代的石耜到民国时期的木犁,从手工编织的柳条粮囤到雕花鎏金的嫁妆木箱,实践队成员在刘冉冉的指引下感受传统生产生活智慧。展厅特别设置"节气农谚墙",以互动投影技术再现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歌谣,生动诠释传统文化与自然规律的高度融合。在"乡愁记忆"主题展区,参与者参观泛黄的粮票、手写家书、老式收音机等2000余件生活老物件构成时光长廊,这些物品不仅是时代记忆的载体,更是乡村伦理秩序与家风传承的见证。博物馆创新打造的"非遗活化空间"更是另令实践队成员耳目一新。参与者邢启蒙表示,通过沉浸式参观与深度访谈,她深刻体悟到文化在凝聚乡村精神、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作用。
此次社会实践既是青年学子触摸文化根脉的实践课堂,更是见证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这次活动使同学们意识到传统文化不是静止的标本,当非遗技艺与当代审美碰撞,就能迸发出持久生命力,而当古老的农耕智慧与现代发展理念相融合,文化正以其独特力量续写着新时代的乡村故事。
(审核 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