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聊城大学商学院 作者:杨晓鹤 田高菲 发布日期:2025-06-13
为深入了解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志愿服务情况,分析志愿者权益保障的现存问题及成因,6月12日,聊城大学商学院(质量学院)社会实践队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街道组织开展“暖志愿权益心灯,亮社区服务新路”社会实践活动。
在此次调研中,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深入社区,采取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实地观察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形式,深入了解当今社区志愿者的福利待遇情况、权益保障现状并探索优化路径。在问卷调查环节,团队精心设计了涵盖调研补贴待遇、保险覆盖、工作环境、志愿服务领域、工作强度、任务分配方式等多维度的问卷,为后续数据分析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在访谈过程中,志愿者杨夏如提到:“社区虽然提供基础物资比如马甲、工具包、防暑补贴,但存在保障盲区,如临时活动保险缺失、排班管理混乱。此外,因为没有签订正式协议,志愿者权益责任界定模糊,发生意外时责任推诿风险比较高。”实地观察环节,团队成员跟随志愿者们深入社区服务中心等地,亲身体验志愿者的日常工作。我们观察到,在工作条件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社区服务中心的办公空间相对狭小,志愿者们使用的办公桌椅有些陈旧,部分电脑设备运行速度较慢,影响了信息录入和处理工作的效率。在户外开展活动时,志愿者们常常面临日晒雨淋的情况,却缺乏必要的遮阳、避雨设施。例如,在环保宣传活动现场,虽然准备了简单的帐篷,但在炎炎烈日下,帐篷内依然闷热难耐,志愿者们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但他们依然坚守岗位,没有丝毫懈怠。针对这些问题,实践团队成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包括对社区服务中心进行合理规划与改造,通过拆除不必要的隔断、利用闲置空间等方式,适当扩大办公区域,为志愿者提供更宽敞的工作环境;制定办公设备更新计划,逐步淘汰陈旧桌椅和性能落后的电脑设备;在社区公共活动区域、主要道路等志愿者活动频繁的地点,安装遮阳棚、雨棚等设施等等。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志愿者个体、社区发展、社会文明三个层面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为推动社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美好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实践团队队员周舒婷表示:“初入调研,我对社区志愿服务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认为不过是简单的爱心奉献。然而,随着调研的推进,我逐渐发现志愿者权益保障背后隐藏着诸多复杂问题。在未来,我将带着这份感悟和收获,继续关注志愿服务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志愿者们发声,为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志愿服务的微光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闪耀。”
(审核:刘聪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