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首页» 创新实践» 社会实践

【农业与生物】 聊城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节气耕新 古今传韵”服务队举办“踏访农耕岁时 寻味节气乡愁”活动

来源:聊城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   作者:庞书琪 崔相合 唐子怡   发布日期:2025-07-12

 

  为探寻节气与农耕文明的深层联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月10日,聊城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节气耕新,古今传韵”服务队于山东聊城农具博物馆,开展“踏访农耕岁时,寻味节气乡愁”参观活动。

  活动伊始,讲解员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带领各位志愿者穿梭于农具展区。从立春备耕的犁铧,到谷雨插秧的秧马,再到芒种收割的镰刀,一件件承载岁月痕迹的农具依次陈列,对应着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农事节奏。讲解员生动地讲述古人依循节气安排劳作的智慧,志愿者们直观地理解到“节气指导农事,农事映照节气”的农耕逻辑,感受先辈顺应自然的生存哲学。

  在“节气文化课”上,志愿者以《二十四节气与鲁西农耕》为题,从“立春鞭打春牛”的劝耕仪式,到“冬至数九”的农谚歌谣,系统梳理了节气与农事、饮食、节庆的关联。志愿者代表特别指出:“聊城作为黄河与运河文化交汇地,形成了‘春灌、夏排、秋收、冬储’的独特农耕体系,这些智慧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活动最后,志愿者参与“节气农耕手账”创作,手账既是参观成果的凝练,更成为队员留住“节气乡愁”的文化载体。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参观讲解、互动体验与手账创作,同学们系统掌握节气与农耕的对应关系,深刻理解了乡土文化的厚重。

  本次活动的顺利举办,不仅让同学们在沉浸式体验中唤醒了乡土记忆,领悟传统文化智慧,而且让更多青年成为节气农耕文化的传承者,在学习和生活中留住珍贵的“节气乡愁”。

  (审核 李岩)

 


版权所有©聊城大学 鲁ICP备05001955号-1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