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首页» 创新实践» 社会实践

【理工】社会实践丨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开展“挖掘阐发文化资源,助力传承创新实践探索”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来源: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作者:王钧瑶 张婷婷   发布日期:2025-07-21

  

  为触摸历史脉络,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青春路径,7月15日至7月20日,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古风今韵中国情实践队于聊城、潍坊、济宁三座文化名城开展了一场以“挖掘阐发文化资源,助力传承创新实践探索”为主题的深度文化之旅,古风今韵中国情实践队成员袁伟轩、刘祥龙、魏传琛、李东阳、李金熙、郭宇、张倩、阮童硕、张涵、韩仓、付义元、高尚参与本次活动。

  活动伊始,实践队精心策划线上“文化微课堂”,成员们化身讲师,系统梳理聊城运河文化、潍坊风筝年画、济宁儒家思想等地域瑰宝。云端聚首,思想的火花在屏幕间碰撞,为后续实地考察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明确了“保护中传承,创新中发展”的实践方向。接着,带着线上积累的思考,实践队踏上寻根之旅。

  在聊城博物馆里,运河古都的兴衰变迁跃然眼前;在潍坊博物馆里,风筝的翱翔梦想与木版年画的斑斓色彩,诉说着匠人的巧思;在济宁博物馆里的儒家典籍与礼乐文物,则让千年智慧可触可感。实践队队员们深入非遗传承现场,记录濒危技艺,体悟“活态传承”的紧迫与魅力。每一次驻足凝视,都是与历史的无声对话,让队员们对文化遗产的厚重价值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知行合一,方能致远。实践队将调研所获转化为创新实践——在专业导师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巧妙提取文物纹饰、运河帆影、圣贤箴言等元素,精心设计并亲手制作了一系列文化书签与明信片。水墨在纸上晕染开来,古老的文化元素在现代工艺的加持下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队员们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感,制作了一本高质量的且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尼泊尔手工本。这一件件“小而美”的文创产品,正是传承与创新理念的青春答卷,展现了青年学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创新精神。

  此次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实践队不仅完成了高质量的非遗调研报告,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更产出了一系列蕴含文化基因的创意产品,让传统文化以全新的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他们用脚步丈量文脉,用巧思激活传统,深刻体会到:文化遗产的守护需要敬畏之心,而其生命力延续则在于与时俱进的创新表达。青年学子正以敏锐的洞察和蓬勃的创造力,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潮起来”的生力军,让千年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未来,古风今韵中国情小队将继续秉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执着,不断探索创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的青春力量。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传统文化的魅力将在新时代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弘扬,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芒。

  (审核 吴成)


版权所有©聊城大学 鲁ICP备05001955号-1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