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作者:燕雪怡 张婷婷 发布日期:2025-07-01
为探索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搭建高校与乡村资源互通桥梁,提升学生实践能力,6月29日,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乡兴筑梦队”赴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路庄村,开展“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百村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实践以实地参观、机器加工考察及深度访谈为核心,聚焦葫芦产业现状,为乡村产业升级收集资料。
实践队走进5000亩葫芦种植基地,查看物联网技术应用。队员观察土壤墒情传感器、智能灌溉系统,与技术人员交流设备投入及效益。种植区的藤蔓与设备相映,展现传统农业与科技的融合。
在葫芦加工环节,实践队深入走访工坊,重点考察自动化设备应用情况。在雕刻工坊内,数控雕刻机精准复刻传统纹样,据工坊负责人介绍,相较手工雕刻,设备效率提升3倍,成本降低20% 。经实践队调研统计,约60%的加工户已引入自动化设备。调研发现,当地普遍采用“前店后厂”模式,展厅陈列产品、车间同步生产,构建起产销一体化运营体系。
实践队同步开展多元群体访谈工作。电商主播反馈,借助VR技术优化直播场景,通过3D建模还原雕刻全流程,工艺葫芦线上销量占比超90% ,其中跨境订单达15% 。在品牌建设调研维度,当前统一包装覆盖率达75% ,但年轻群体对葫芦非遗文化故事的认知度仍有待提升,需进一步强化文化传播与品牌赋能。
在非遗传承访谈环节,实践队经系统梳理,提炼出“家庭传帮带 + 院校专业培养 + 工坊实操实训”三位一体传承体系。一位深耕葫芦雕刻技艺30余年的匠人坦言,当下年轻群体更倾向投身电商领域,传统技艺传承需依赖老师傅言传身教、悉心授艺。调研数据显示,葫芦加工行业82%从业者年龄超45岁,行业面临人才断层挑战;但“95后”学徒经专业培训后,收入实现显著增长的案例,为技艺传承注入新希望。
实践队聚焦产业发展痛点,深入采集一线数据资料,后续将围绕产业数字化转型路径、品牌价值提升策略等核心维度,开展专项研究并形成专业报告。指导教师李和福指出,此次调研搭建起高校知识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桥梁,让学生深度触摸乡村产业发展需求,为高校精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
此次实践以“脚沾泥土”的调研方式,深入乡村产业一线,既为路庄村葫芦产业发展提供了青年视角的观察思考,也让实践队员在田野调查中深化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践行了高校学子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审核 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