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首页» 创新实践» 社会实践

【实践风采】赤忱耕沃土 青衿续红章 聊城大学常青藤志愿者服务队赴井冈山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三)

来源:聊城大学文学院   作者:刘伊蕊 陈祥莹   发布日期:2025-07-26

  

  7月23日至25日,聊城大学常青藤志愿者服务队赴茨坪镇茨坪村、红军路社区、红星街道映山红路社区及茅坪镇神山村,实地考察红色旧址,搜集现场资料,并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完成课题成果汇报。​

  根脉:红色沃土育新章

  茨坪村作为井冈山的红色根据地中心,承载着丰富的红色历史,见证了《井冈山的斗争》等重要著作的诞生。通过与当地村民的深入交流,团队了解到村内居民大多是红军后代,其祖辈曾共同参与过保卫战等历史事件。新时代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村民自力更生,村貌日新月异。社区支部书记康炜对大学生寄予厚望,希望大学生能传承红色精神,铭记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性。

  “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过越甜。”这句质朴的话语,在神山村有着格外深刻的含义。从神山村村民们口中,团队了解到神山村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下,传承发扬“艰苦奋斗攻难关”的井冈山精神,凭借勤劳的双手,将曾经贫困的“山沟沟”建设成如今焕然一新的神山村。团队成员亲身体验“打糍粑”,在劳动中深刻体会井冈山精神。神山村的故事震撼着团队成员的心灵,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与实干的价值。

  润心:童韵指尖传薪火

  “朱爷爷的扁担里,挑着军民情,也挑着革命路,真沉呀!”红军路社区里,稚嫩的童声响起。团队依托井冈山斗争历史背景,生动讲述《朱德的扁担》故事,深入解读其中“官兵一致、艰苦奋斗”精神的深刻内涵。毛泽东同志《卜算子•咏梅》的吟诵随之回荡,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与乐观情怀浸润心田。太空泥手工环节,孩子们指尖翻飞,揉捏间,五角星、八角帽等红色符号跃然成型。触摸塑造里,红色记忆活化,革命传统认知深耕于心。

  赓续:红谣医脉映初心

  团队走入映山红路社区,进入井冈红遥传承人陈平梅和红军医药代表性传承人余宝平家中,近距离探寻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陈平梅深情讲述了家族三代女性在红色传承及家风家教方面创下的亮眼成就,着重强调家风家教的核心地位及红色歌谣传承的重要性,凸显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团队成员结合此前的徒步经历,与陈平梅分享的内容产生强烈共鸣,让这份传承故事更添温度。余宝平详细描述革命年代在医药技术和卫生条件上的艰难,包括红军接骨技术、用传统方法治疗枪伤和疾病,以及20世纪60年代农村生活中的卫生问题。他的讲述既饱含对往昔艰苦岁月的深切追忆,更清晰展现了时代变迁中卫生条件的巨大进步,让团队成员深切感受到今昔对比的震撼力量。​

  耕耘:知行蓄力再启程

  团队成员贾荟茹在课题阶段性汇报中紧扣调研发现的红色文化传播实际问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文学院专业特色与吟诵传统优势,精准优化课题方向。后续团队将通过着力打造《吟诵井冈集》读本、井冈情景剧及系列实体文创产品,构建集文本、影像、实物于体的传播体系,探索以传统吟诵形式赋能红色基因传承的有效路径。

  结业仪式上,团队成员李炳霖作为学生代表分享实践感悟。他提到,在红色课堂的讲解与实地寻访中,烈士的誓言、军民的深情、先辈的坚守如重锤叩击心灵,让井冈山精神从书本走向具体,变得刻骨铭心,这种精神与核心价值观深度契合,成为穿越时空的宝贵财富。“雨会停,但这份精神洗礼永不褪色”,它将化为学习钻研、服务实践的动力,激励着青年学子把“井冈情”融入中国梦,握紧接力棒继续风雨兼程。

  寻根溯峥嵘,砺志拓新程。7 月 26 日,团队正式结束 2025 年“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并启程返校。经过九天的实践学习与精神洗礼,井冈山精神已成为成员们心中坚定的精神信仰。未来,团队将以井冈山精神为行动指南,在革命历史的深刻启迪中强化责任担当,从红色精神的时代内涵中汲取成长力量,让井冈山精神成为青春奋斗的精神支撑,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审核 魏青坤 石勇)


版权所有©聊城大学 鲁ICP备05001955号-1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