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作者:臧文沛 罗佩华 李月 发布日期:2025-08-14
为提升当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搭建青年与农户之间的协作平台,推动传统农业向品牌化转型,8月13日,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于济宁市国滨府社区举办“农产巧包装,青年助增收”活动。
志愿者与农户围坐一堂,展开深度座谈,聚焦小米、大米、红枣、手工粉条等当地特色农产品的核心优势。志愿者细致询问小米的沙质土壤种植环境及熬煮后的绵密口感,记录红枣的自然晾晒工艺与甜糯特性,同时收集农户对包装的实际需求——小米和大米需防潮密封,粉条要便于携带,红枣则希望突出节日礼品的属性。志愿者认真记录要点,不时与农户交流“如何通过包装体现产地优势”,现场互动频繁,调研数据为后续设计提供扎实依据。志愿者将农户分成若干小组,分发卡纸、麻绳、布料及农产品图案印章等材料,并示范基础包装技法:将卡纸折成梯形礼盒,用麻绳系出简约蝴蝶结,再用印章盖上手绘的谷穗和红枣图案。志愿者引导农户结合销售场景讨论优化方向,农户用生动语言介绍包装亮点,现场活动气氛热烈。
本次活动的顺利举办,不仅帮助农户通过包装升级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他们初步掌握市场化思维,增强增收的信心,同时也为传统农业品牌化转型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助力乡村经济焕发新活力。
(审核 尤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