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作者:王钧瑶 洪文静 发布日期:2025-07-29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兵团精神及加强新时代边海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铸牢国家意识、领土意识、主权意识和守边护边意识,7月28日,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传承戍边薪火,智汇边疆发展”边疆筑梦青春实践团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屯市哈巴河县185团,开展“卫国戍边兵团行”全国专项社会实践活动。
西北之北:触摸戈壁荒滩上的家国坚守实践首站,团队成员前往被誉为“西北之北”的边境地带,这里曾是荒无人烟的大漠戈壁,风沙肆虐、寸草难生,然而,自1962年起,三代兵团人扎根于此,以“向沙宣战、向荒要粮”的决心,用双手在戈壁上开垦绿洲、建设家园。站在这片由兵团人用血汗浸染的土地上,实践队成员们不仅直观地感受了“国土有界,大爱无疆”的深刻内涵,更体会到了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兵团人用生命守护的家国象征,是青年一代必须接力守护的神圣疆土。地窝子与西北边境第一连:见证兵团创业的艰辛与荣光在西北边境第一连,实践队成员们参观了“地窝子”遗址与连史馆。在早期兵团人在戈壁上挖建的地下居所——地窝子,他们体会到了第一代兵团人“扎根边疆、保卫边疆”的初心;在连史馆内,他们系统地了解了185团从1962年建团至今的奋斗历程:从抵御风沙、开垦农田,到建设家园、守护边境,兵团人用“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在边境线上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血肉长城”。他们驻足凝视,深刻体会到“兵团精神”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家国担当。军武哨所与抗洪守土纪念馆:聆听守边护边的英雄壮歌实践队成员们前往被誉为西北边陲“桑德克民兵夫妻哨所”、“西北民兵第一夫妻哨”的军武哨所,以及抗洪守土纪念馆。在军武哨所,实践队成员们了解了一代代民兵哨所官兵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巡逻”的守边事迹,他们以“一家不圆万家圆”的奉献,常年坚守在边境一线,用脚步丈量国土,用忠诚守护安宁。在抗洪守土纪念馆内,实践队成员们观看了面对汹涌洪水可能冲毁界河、侵蚀国土的危急时刻,兵团人用身体筑成“人墙”,与洪水展开殊死搏斗,最终保住国土、守住家园的历史,他们深刻认识到,“守边护边”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用生命与担当书写的忠诚答卷。对话兵团领导:深化对维稳戍边使命的认知社会实践活动期间,实践队成员们有幸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市党委常委、第十师副政委,党委政法委书记张韬,以及一八四团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武装部部长孙强胜交谈。两位领导对他们致以亲切问候,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兵团的发展历程、历史使命,以及新时代在维稳戍边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效,并着重强调了“兵团是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传承使命:以青春行动筑牢边疆防线团队成员不仅在“看、听、悟、行”中认识了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扎根边疆、奉献祖国的精神旗帜,更体会到了55.5平方公里国土的回归,不仅是兵团人坚守的胜利,更是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不可分割的见证。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深深鼓舞着实践队的每一位成员。大家更加坚定了要用青春力量守护万家灯火的信念,决心以脚踏实地的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在筑牢祖国边疆防线的事业中,倾情奉献青年一代的智慧与力量。
(审核 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