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首页» 创新实践» 社会实践

【理工】社会实践丨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开展 “青春力行,新质赋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来源: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作者:燕雪怡 洪文静   发布日期:2025-08-10

  

  为探索智能移动储能桩的发展新路径,助力青年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青春力行,新质赋能” 社会实践队在副教授田存伟的带领下于8月5日-7日赴北京开展项目调研,通过“沉浸式调研 +深度互动”模式,深入企业对接、技术观摩等环节,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实践队队员们首先前往 E 打电随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队员们对周边现有的充电车展开了细致参观学习,充分了解了其设计理念和设备布局。公司负责人围绕充电车的调度机制、服务流程等核心环节进行了系统介绍,让队员们对其整体运作逻辑建立起清晰的基础认知。

  在交流会上,队员们认真记录了企业负责人关于“移动超充项目”技术的讲解,并针对新型移动充电桩的各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重点讨论了储能电池的技术原理、运行模式等中心问题。此外,队员们聚焦“E 打电”平台的运营模式,记录了平台如何通过大数据调度实现上门充电服务的高效运转。

  随后,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队员们走进周边设点服务站进行实地实践学习。在枢密院停车场和宋家庄家园服务站,技术人员为队员们系统地讲解了移动充电车的充电原理,并带领大家在实地开展观察记录。通过近距离观摩设备运行状态、记录关键操作节点,队员们对充电车的电池保养、线路检测、部件维护等日常养护知识有了清晰的认知。

  在华瀚福园服务站的实地考察中,实践队队员们近距离观察了移动充电车的结构设计,并通过小程序了解了企业的线上运营模式:队员们以真实用户身份下单,平台迅速派单,充电小哥驾驶移动充电车抵达车位并开始充电,这样的运营模式让队员们受益匪浅。

  翌日,在北京领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的讲解下,实践队队员们在北京市朝阳区合生汇展开实地调研。田存伟主任与队员们深度学习了充电车操作全过程,不仅体验了设备启停、模式切换等核心操作,还针对电池容量、充电功率、续航时长等关键参数逐一深究,厘清了各项指标的实际含义。

  叶佳琦:本次实践活动是我在研究生阶段学术探索与产业实践结合的重要契机。在学术研究中,电池技术多以抽象公式和模型呈现,与工程实际应用存在较大差距。“一切以实际为主”,通过实地考察智能移动储能桩项目,我深入研究了电池组设计方案;通过结合工程师对续航优化与安全机制的讲解,我对技术工程实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深刻地意识到,研究生阶段应主动将前沿理论与行业需求结合,通过产业实践构建实用知识体系,提升科研针对性与成果转化率。

  张辰:“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无线通信和系统控制的过程中,在实际操作里,我见到了曾经在书本上学习过的知识,对一些新型通信技术有了更多了解,也知道了优化程序对于设备稳定运行的关键作用。在与团队共同解决问题时,我明白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这段实践经历,提升了我对未来职业规划的信心,也期望有更多的机会深入企业继续学习。

  田瑞:此次社会实践,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社会实践是课堂知识的延伸。通过参观E 打电“车找电”的创新模式、智能调度系统的高效运行,我深刻地体会了专业技术的核心力量。而城市合伙人的快速落地,则让我明白商业模式对技术转化的关键作用。领视新能源将 AI 与能源管理融合的实践,更印证了科技与市场结合的重要性。本次实践让我深知理论需扎根实践,接下来,我将深耕专业知识,关注行业动态,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新能源行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翟有琦:我们先后走访了两家公司,不仅开拓了眼界,见识到了前沿科技,还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了很多思路,为学术竞赛等拓展了知识库。我将把此次实践中的所见所感融入到学习中,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实践队队员们深入了解了智能移动储能桩行业的发展现状,通过 “观察—提问—记录—思考” 的完整流程,提升了专业实践能力与行业认知。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为学生搭建更多“走出去”的实践平台,助力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

  (审核 吴成)


版权所有©聊城大学 鲁ICP备05001955号-1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