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首页» 创新实践» 社会实践

【理工】全国专项丨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学子赴新疆开展“石榴籽祖国行”社会实践活动

来源: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作者:燕雪怡 洪文静   发布日期:2025-07-27

  

  为促进民族交流与交融,实地感知新疆科技发展的活力与基层文化的温度,7月23日至7月25日,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科技赋能新丝路,青春筑梦新疆行”边疆筑梦青春实践团赴新疆乌鲁木齐市开展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走进科创园区,见证技术应用的精准高效;深入产业基地,触摸特色产业的生长脉络;扎根乡村小院,传递红色精神与科学火种;探访场馆工坊,感受自然底蕴与传统技艺的交融共生。

  实践团队先后走进新疆生物医药创新创业园、信发集团新疆基地与东南沟村奶制品厂,实地感受科技赋能生态保护及循环经济发展的显著成效。在生物医药创新创业园,队员们体验了科技对生态保护的助力。两位在读博士为队员们演示了显微镜共聚焦拉曼光谱与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技术:通过分析羊血清成分可精准识别包虫病等牧区高发人畜共患病,这项 “指尖上的诊断” 技术以非侵入式、高效率优势,为畜牧业健康监测提供新方案。同时,队员们还了解到,新疆医科大学团队依托拉曼光谱组学技术,开发出多组学融合诊断模型,可提前 6-12 个月预警疾病风险,有望降低因病致贫率,间接推动草原生态可持续发展。

  随后,实践团队赴信发集团新疆基地调研,深切感受到企业所秉持的“吃干榨净”循环发展理念。作为这一先进理念的践行者,该集团不仅建成了行业领先的数字化管理系统,还拥有 200 余项专利,进而形成多领域产业格局。其电厂设备先进,通过多项技术进行节能降耗与循环利用,实现了“一粒石子六次变身” 的循环经济奇迹。此外,铝合金产品应用广泛,新农业基地快速建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彰显循环经济活力。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各民族在共同发展中凝聚的力量,是推动新疆经济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在文化探索与科普实践里,实践团队走进东南沟村,队员们向哈萨克族的小朋友们宣讲了“两弹一星”的精神,结合元勋们的故事,讲述从零突破、自力更生研发关键技术的艰辛,让小朋友理解国防科技背后的奉献。同时,队员们为当地青少年带来科技微课堂,借生活中蕴含的物理原理,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与探索欲。队员们以 “两弹一星”精神为引,传承爱国奉献的精神火种,用科技点亮青少年探索之路,诠释“科技为民、服务社会”宗旨,促进民族交流,让知识与精神共润乡土 。

  实践团队走进了新疆自然博物馆,馆内丰富的展品系统展现了新疆的地质地貌、生物多样性及人与自然共生轨迹。队员们在参观中了解到,从远古地质变迁到现代生态保护,新疆的每寸土地都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智慧——坎儿井等古代水利工程、现代沙漠治理成果,皆是各民族同心协力的见证。大家深刻认识到,这片土地是各民族共同的家园,自然禀赋与保护成果背后,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实践。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深入开展产业调研、探寻生态奥秘、进行科普宣讲,以多元视角全方位触摸新疆发展的强劲脉搏。队员们深刻地体悟到,产业的蓬勃、生态的和谐、文化的绚烂、科技的赋能与民族团结的深厚,共同构成了新疆发展的核心密码。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将以西部计划为坚实纽带,持续深化与新疆的交流合作,让青春在这片热土上绽放光彩。

  (审核 吴成)


版权所有©聊城大学 鲁ICP备05001955号-1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