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首页» 创新实践» 社会实践

【理工】全国专项 | 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学子赴新疆开展“卫国戍边兵团行”社会实践活动(三)

来源: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作者:王钧瑶 洪文静   发布日期:2025-07-30

  

  为近距离感悟兵团精神与戍边精神的深邃内涵,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7月29日,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传承戍边薪火,智汇边疆发展”边疆筑梦青春实践团赴祖国西北边陲,深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 185 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过程中,队员们与 1964 年便扎根于此的三代戍边战士开展了面对面访谈,在社区老年活动室前与山东莱西籍退伍老兵赵爷爷的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他作为汽车修理工,在物资短缺、交通闭塞的年代,通过保障车辆运转为团场生产运营、物资调配及对外沟通提供关键支撑,深刻感受到了兵团精神中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在平凡岗位的生动体现。赵爷爷还忆及往昔艰苦生活:185 团蚊虫肆虐,国家配发的面罩被反复修补以供使用,尽显戍边战士 “艰苦奋斗“ 与“扎根边疆” 的决心;饮食上,因家人众多需自行开荒,农作物一年一收且产量有限,捕鱼补充也数量稀少,全家人省吃俭用,从开荒到节俭的诸多细节,无不彰显兵团人“艰苦创业”的底色与戍边者“无私奉献”的境界。

  随后,队员们走进一位山东临沂籍支边奶奶家中进行访谈,交谈中,她讲述了初到此处时的居住环境 —— 地窝子:建于地下,入口狭小,地上部分屋顶以芦苇、树干与泥土混合搭建,不仅生活多有不便,还常年受蚊虫侵扰。尽管如今已不再居住于此,但其一家三代始终扎根这片土地,践行卫国戍边使命,堪称当之无愧的勇士,他们以青春汗水浇灌土地,用行动诠释对祖国的无限忠诚,这种接力坚守正是戍边精神 “忠诚使命、扎根边疆”的有力佐证,延续着兵团人 “热爱祖国” 的赤子之心。在奶奶家中,团队成员还谈及抗洪精神,据其回忆,在团场领导的统筹部署下,大家曾多次成功抵御洪水侵袭:每逢洪灾,团场职工迅速响应组建抢险队伍,不顾个人安危,以沙袋、石块构筑防线,部分戍边卫士在冰冷洪水中持续奋战十余小时,稍作休整便再次投入战斗,坚守着守护团场安全、捍卫土地与群众的信念。这种危难面前团结奋进的抗洪精神,正是兵团精神“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延伸,彰显了面对灾害不退缩、靠集体力量攻坚克难的担当。

  冯晓宇:访问兵团老战士,听他们讲戈壁开荒、雪域戍边的故事,我领悟到,“守土有责” 是他们的誓言,“扎根奉献” 是他们的注脚,兵团精神是战天斗地的坚韧,戍边精神是寸土不让的赤诚。我辈当以他们为镜,把家国放在心头,让青春在坚守与担当里闪光。

  许懂:本次新疆之行,我读懂了一代代人扎根边疆的坚守,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把书本知识融进实践,用青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在理解中学会担当,在共情中懂得奉献,让每一次出发,都成为成长的勋章。

  本次社会实践,帮助队员们深刻体悟了兵团精神与戍边精神的磅礴力量,感受了先辈们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与无私的奉献,激励了他们传承和弘扬兵团精神与戍边精神,在求学与成长道路上勇于担当、砥砺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审核 吴成)


版权所有©聊城大学 鲁ICP备05001955号-1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