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首页» 创新实践» 社会实践

【理工】全国专项丨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学子赴新疆开展“卫国戍边兵团行”社会实践活动

来源: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作者:王钧瑶 洪文静   发布日期:2025-08-22

  

  为将思政教育、专业实践与国家需求深度融合,着力培养既有家国情怀又具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青年,同时为边疆发展和民族团结注入青春活力,7月26日至29日,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传承戍边薪火,智汇边疆发展”边疆筑梦青春实践团,专程赴新疆乌鲁木齐市及北屯市哈巴河县185团开展系列特色实践活动。实践队员通过探访红色博物馆、研学红色革命基地、拜访戍边老战士等丰富举措,在与祖国边疆的深度联结中,深刻领悟“何为担当”“为何奋斗”。

  实践团队赴新疆乌鲁木齐市开展实地研学,先后参观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毛泽民纪念馆。在前者,成员学习 1937 至 1942 年间陈云、陈潭秋、毛泽民等共产党人团结各族群众抗日、巩固统一战线、推动边疆建设的事迹;在后者,深入了解毛泽民在疆革命历程,接受党性与廉政教育。活动中,成员体悟革命精神,立志传承红色基因,为边疆发展贡献力量,实现了从历史见证者到薪火传承者、发展践行者的蜕变。

  实践团队来到由三代兵团人开垦建设的戈壁绿洲,实地感悟兵团人“向沙宣战、向荒要粮”的坚守,深刻理解这片土地承载的“国土有界,大爱无疆”内涵及纳入国家版图的历史意义。随后,团队参观西北边境第一连的“地窝子”遗址与连史馆,通过实物、照片和事迹,系统了解185团自 1962 年建团以来抵御风沙、开垦农田、守护边境的奋斗历程,体悟“兵团精神”的实质内涵。实践中,团队还前往军武哨所及抗洪守土纪念馆,学习民兵哨所官兵“同吃同住同巡逻”的守边事迹,回顾 1988 年兵团人抗洪守土的英雄壮举,深刻认识“守边护边”的厚重意义。期间,团队成员们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市党委常委、副政委张韬及一八四团党委常委孙强胜进行交流,详细了解兵团发展历程、历史使命及新时代维稳戍边成效,深化对兵团职责定位的认知。

  实践团队与扎根当地的三代戍边老战士开展面对面访谈交流。在社区老年活动室,团队成员与山东莱西籍退伍老兵赵爷爷等老战士深入交谈,详细了解他们在物资短缺、交通闭塞年代,立足汽车修理等岗位保障团场运转的经历,以及当年面对蚊虫肆虐、农作物产量有限等困难仍坚持开荒、节俭生活的艰苦历程。团队成员还受老乡邀请走进家里,聆听山东临沂籍支边奶奶讲述初到边疆时居住“地窝子”的生活场景,以及一家三代扎根边疆、践行戍边使命的故事,重点了解了在团场领导统筹下,老战士们多次组建抢险队伍、抵御洪水侵袭的英勇事迹。

  此次新疆之行,不仅让实践团成员在红色沃土中筑牢了信仰之基,在戍边故事里汲取了奋进之力,更以专业所长为边疆发展贡献了青春智慧。未来,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将持续深化“思政教育 + 专业实践 + 国家需求”的育人模式,引导更多青年学子以初心赴使命、以实干显担当,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边疆稳定、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审核 吴成)


版权所有©聊城大学 鲁ICP备05001955号-1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