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首页» 创新实践» 社会实践

【理工】社会实践丨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家乡红色文化调研”主题实践活动

来源: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作者:王钧瑶 王平   发布日期:2025-08-30

  

  为鼓励学生重走抗战之路,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近日,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红途寻迹队”走进聊城革命烈士纪念堂、新泰烈士陵园等六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家乡红色文化调研”主题实践活动。

  走进聊城革命烈士纪念堂,玻璃展柜内,泛黄的战地日记记录着烽火岁月的点滴,锈迹斑斑的步枪与炮弹壳镌刻着抗战征程的艰辛,每一件文物都在无声诉说着先辈们的热血往事。展厅中,先辈们的姓名与英雄事迹静静陈列,志愿队员围绕史料认真分享,通过生动讲述将红色精神融入交流,力求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先辈们的无私付出,让红色基因在代代传承中焕发新的光芒。

  新泰烈士陵园内松柏苍翠、庄严肃穆,队员们在烈士纪念碑前整齐列队,怀着崇敬之心敬献花篮,向革命先烈鞠躬默哀,深切缅怀他们的不朽功绩。在烈士名录墙前,队员们发现多位烈士牺牲时年仅二十出头,被先烈们舍生取义的无畏精神深深触动。活动期间,小队还向过往路人发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积极支持红色革命文化宣传,为传承红色精神、弘扬革命传统凝聚了广泛社会共识。

  泰宁革命历史基地的“抗战支前纪念馆”内,一件件承载着深厚军民情谊的展品,将人们的思绪拉回烽火连天的岁月,令人动容。展柜中,群众为战士手工缝制的布鞋静静陈列,鞋底密密麻麻的针脚里,满是百姓对子弟兵的牵挂与温暖;泛黄的“借粮证”“支前账本”等老文书整齐摆放,字里行间清晰记录着物资往来,生动见证了“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鱼水深情,让每一位参观者都深切感受到当年军民同心、共抗外敌的磅礴力量。

  济宁革命军事馆“革命星火燃济宁”展区内,队员们驻足凝视“红二师”诞生时的旧照片,思绪随历史场景铺展。照片中,一群年轻人在黑暗岁月里高举信念火把,纵使环境艰苦卓绝,眼神中却满是“一定要走出一条路”的坚定。这一刻,队员们心中满是敬佩:这份敬意无关后来的荣光,而是源于先辈们在看不到希望的日子里,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勇者,以热血为笔、以信念为墨,在济宁大地上播下革命火种,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担当。

  青州市革命历史展馆的“青州战役纪念馆”内,队员们在“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展区驻足,通过军事地图、作战命令手稿等,了解了华东野战军在艰苦条件下攻坚克难、赢得胜利的峥嵘历程。在“英雄模范展区”,“一级战斗英雄”郭继胜等英烈的感人事迹,让队员们深切感悟到英雄的无畏担当。随后,队员们来到庄严雄伟的烈士纪念碑前伫立,凝视碑身镌刻的文字与浮雕,向纪念墙鞠躬致敬。此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让队员们在瞻仰中铭记先烈奉献,在缅怀中传承红色精神,进一步激发了爱国热忱与时代担当。

  临沂红色革命文化底蕴深厚,作为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小队成员先后走进沂蒙革命纪念馆与临沂市华东野战军纪念馆,在参观过程中深入学习临沂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光辉革命历史,详细了解大青山突围战、渊子崖保卫战、孟良崮战役等重要战役的峥嵘历程,深刻认识到临沂作为华东地区革命斗争指挥枢纽和全国著名根据地,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的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也让沂蒙精神的内涵在学习中愈发清晰。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让青年学生走出课堂,深刻体会到胜利的来之不易,更让大家明晰青春的家国担当与团结的力量,激励新时代大学生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学习动力,用行动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闪耀。

  (审核 赵长平


版权所有©聊城大学 鲁ICP备05001955号-1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