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首页» 创新实践» 社会实践

【商学】商学院(质量学院)扬帆起航实践队开展人工智能时代非遗文化传播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来源:聊城大学商学院   作者:李宇 李甲叶 曹欣怡   发布日期:2025-09-01

  

  为深入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昌府区木版年画的传播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近日,商学院(质量学院)扬帆起航实践队于聊城市东昌府区开展人工智能时代非遗文化的传播路径与受众接受度调查——以东昌府区木版年画为例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寻找科技赋能的新路径。

  实践团队系统梳理了东昌府区木版年画的历史发展脉络、艺术与文化特色及当前传承困境,进一步明确其作为地域文化载体重要价值的同时,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在非遗传播中的应用,分析了数字化复原、互动体验创新等技术原理,并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进一步探究了上述技术对木版年画传播的潜在价值。

  在此基础上,队员们设计了涵盖传播路径现状、受众接受度情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方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与文献研究等方法,在东昌府区范围内开展数据收集,通过多维度的信息采集,有效掌握了东昌府区木版年画当前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并借助Excel、SPSS等专业工具对海量数据进行了深度分析。调研结果显示,在传播路径问题上,传统线下展览与学校教育虽直观且获受众认可,但存在覆盖窄、效率低的问题,而线上网络平台便捷且覆盖广,却面临内容同质、互动性差的短板;在受众接受度方面,本地居民因文化认同感强,接受度较高,而外地关联群体虽兴趣浓厚,却因信息获取困难导致接受度受限。初次之外,实践团队还发现,传播内容趣味性、渠道便捷性与文化认同感等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基于此,团队成员提出了利用人工智能打造木版年画虚拟展览、整合线上线下渠道、按不同受众特点定制内容等针对性策略。

  本次实践不仅系统破解了东昌木版年画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传播困境,创新提出数字化复原、全渠道融合等活化策略,为非遗传承注入科技动能;同时,实践队员在跨学科调研中,显著提升了数据挖掘、文化阐释能力,强化了数字时代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彰显了青年学子在传统文化“两创”中的创新担当与实践智慧。

  (审核员 刘聪睿)

  


版权所有©聊城大学 鲁ICP备05001955号-1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