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首页» 创新实践» 社会实践

【马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寻民间视角 观非遗前路”街头访谈活动

来源: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焦雨乐 郭钰涵   发布日期:2025-09-02

  

  为深入了解市民对山东省非遗技艺的认知与需求,为非遗“接地气”发展提供参考,8月25日,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点点星光服务队在山东省乐陵市市中街道开展了“寻民间视角,观非遗前路”街头访谈活动,用实际行动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活动前期,服务队做了多方面的充分准备。考虑到受访者年龄、职业跨度大,团队精心设计并反复打磨访谈提纲,将专业难懂的问题转化为“您见过哪些山东特色手工艺品”“如果有非遗体验课会愿意参与吗”等通俗易懂的表述;提前采购优质记录本、调试高清录音设备,并搜集整理了杨家埠木版年画、潍坊风筝、鲁绣等20余件山东非遗代表作品的高清图片,制作成便于展示的画册;队员们还利用三天时间走访乐陵市多个街区,综合分析人流量、职业群体分布及市民闲暇时间等因素,最终选定市中街道商圈、社区广场及农贸市场三个点位,为活动顺利开展筑牢基础。

  活动当天,志愿者们提前半小时抵达各点位,有序摆放宣传展板、调试设备,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访谈过程中,大家始终保持温和礼貌的态度,主动向过往市民介绍活动意义。面对白发苍苍的老人,志愿者会放慢语速、耐心倾听他们讲述记忆中的非遗故事;遇到忙碌的商户,便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来意,争取短暂的交流时间;对年轻群体则侧重了解他们对非遗创新产品的看法。同时,通过展示非遗图片,帮助受访者更直观地理解话题。志愿者们不仅认真记录每一条回答,还细致关注受访者的情绪反应,对表达欲强的市民给予充分回应,对略显拘谨的则及时引导,确保收集到的信息真实且全面。

  此次活动不仅有利于深入收集市民对山东省非遗技艺的认知、消费意愿及传承建议等一手资料,为后续形成科学调研报告、制定贴合民生的非遗保护传承策略筑牢基础,而且有利于让非遗走出博物馆、贴近大众生活,借助青春力量激发市民对非遗的关注与兴趣,助力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审核员 史仁扩)


版权所有©聊城大学 鲁ICP备05001955号-1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