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焦雨乐 刘君妍 发布日期:2025-09-03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7月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笔墨飘香服务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举办"渡河传韵,匠心广西"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中,服务队成员与当地手工艺人共同参与“渡河公”传统工艺品的制作,通过沉浸式体验壮族民俗技艺,加深青年们对非遗文化的理解,以实际行动为文化传承注入青春活力。“渡河公”是造型为怀抱金南瓜的憨态人偶,每逢端午节,当地民众都会将“渡河公”放入河中漂流,承载着驱邪祈福的美好寓意。“渡河公”的制作环节十分讲求细致,成员们将两块直径10cm的圆形黄布中填充艾草,缝紧成球状作为“头部”,接着用红布缝制圆锥形“身体”,身体下方粘贴流苏象征“河水”,背部缝丝带作挂绳,每一个装饰细节都让整个人偶更加活灵活现。制作过程中,成员们分工合作,从缝制布胚到缠绕彩线,每一个环节都耐心打磨。一位成员感慨道:“穿针引线间,才懂‘渡河公’里藏着的不仅是手艺,更是壮族人对生活的热忱。指尖触碰的是布料,传承的却是流淌千年的文化血脉。”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深化了青年们对壮族非遗文化的理解,锻炼了动手能力与创造力,而且有利于推进“渡河公”的活态传承,助力这一国家级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生机。
(审核员 史仁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