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王倩 陈九阳 张一诺 发布日期:2025-09-03
为深入探究杨家埠木版年画与潍坊风筝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总结非遗活化利用的有效经验,探索非遗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可行路径,7月2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薪版焕乡服务队于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开展“溯双遗根脉 拓振兴新径”社会实践活动。
服务队成员来到杨家埠年画博物馆进行系统调研。博物馆内,队员们驻足欣赏演绎神话传说的经典木版年画作品和描绘现代生活场景的创新作品,重点考察了创新年画作品的创作理念与表现手法,对非遗传承中“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非遗传承人的现场指导下,队员们还近距离观摩了年画制作工具,熟悉了雕版、套印等关键工艺流程。同时,成员们详细调研了博物馆开发的年画体验项目与各类文创产品,这些将传统技艺与现代需求相结合的实践案例,为思考非遗如何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拓宽了思路。
成员们观览杨家埠风筝博物馆,系统梳理了风筝艺术的发展脉络。馆内全面展示了中国风筝的起源传说、杨家埠风筝的兴起与演变历程、其鲜明的艺术特色以及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队员们逐一研习各类代表性风筝展品,重点聚焦于风筝制作技艺的当代创新实践、新材料应用以及市场推广模式。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其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具体实践,不仅深化了服务队成员对非遗内在价值与保护意义的理解,更为系统梳理文化传承创新的有效举措、深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激活乡村文化、驱动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审核员 史仁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