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曹含章 张一诺 陈九阳 发布日期:2025-09-03
为深入了解木版年画,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6月2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薪版焕乡服务队走进“2025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暨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交流展示周”活动现场,开展“探寻木版年画 赓续非遗薪火”社会实践活动。
在非遗项目展区,服务队成员将目光锁定于木版年画。他们通过近距离观摩传承人的现场制作过程,与传承人进行深度访谈,系统学习了木版年画的制作工具、核心工艺流程等专业知识。据传承人介绍,木版年画题材包罗万象,涵盖吉祥图案、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多个类别,生动承载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与期盼。调研过程中,服务队重点对经典作品《蛇盘兔》进行了细致研究。该作品以其“蛇盘兔,必定富”的吉祥寓意广受欢迎,其制作需历经画稿设计、木板雕刻、多色套印等多道繁复工序,每道工序都严格遵循传统规范,充分彰显了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与匠心精神。
为探寻木版年画在当代的创新发展之路,服务队成员积极走访各展区,与不同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及文创开发者交流经验,获取了诸多关于非遗活化与市场对接的宝贵灵感和思路。服务队专程前往“聊城礼物”文创纪念馆,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详细了解了木版年画成品的展示形式、衍生产品种类以及当前的市场销售状况,为探索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此次实践活动使服务队成员们不仅深刻认识到木版年画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价值与魅力,更切身感受到非遗传承人身上那份对传统的坚守与勇于创新的精神。队员们纷纷表示,未来将积极投身于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工作,利用所学知识,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木版年画,助力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为乡村振兴注入深厚的文化动能。
(审核员 史仁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