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亓琳卿 高凯美 赵一帆 发布日期:2025-09-03
为激活非遗文化生命力,助力乡村振兴发展,8月12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青跃骐骥服务队深入济南市莱芜区张家洼街道,开展以“木版刻绘千年魂 实践传扬非遗韵”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以当地百年木版年画技艺为载体,通过“展示、体验、传承”三维联动,让古老非遗在乡村沃土中焕发新活力,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理论讲解环节,服务队成员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了木版年画的千年传承史。从宋代起源的民间祈福画,到明清时期家家户户张贴的年俗必备品,再到如今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文化瑰宝,每一段历程都与乡村生活紧密相连。随后,服务队成员向村民们演示了年画制作的全过程,从选材裁纸到调墨印刷,每个步骤都展现出传统匠人的智慧结晶。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在服务队成员的指导下,村民与孩子们拿起雕刀尝试刻板,用滚筒蘸取颜料在宣纸上拓印。“没想到这看着简单的年画,刻起来这么讲究!”村民李大姐第一次体验便爱不释手,她拓印的“福”字年画被孩子们争相收藏。成员们还特别设计了“乡村振兴主题创作”环节,鼓励村民在传统纹样中融入现代元素——有孩子画出了“光伏电站映梯田”的新场景,有年轻人刻下了“乡村旅游农家乐”的鲜活画面,让木版年画成为记录乡村变迁的“新载体”。
此次活动以非遗传承为纽带,既守护了乡村的文化根脉,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赋能”的实践样本。服务队成员亓琳卿表示:“木版年画里刻着乡村的过去,也能绘出乡村的未来。我们计划联合村里开发年画主题研学路线,让非遗技艺既成为文化名片,也成为带动乡村经济的‘金钥匙’,让千年文脉在助力乡村振兴中代代相传。”
(审核员 史仁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