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首页» 创新实践» 社会实践

【马院】聊大学子三下乡:五行载道传薪火 童马寻光悟真知

来源: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张亚楠 陈九阳   发布日期:2025-09-04

  

  为让学生在趣味互动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传播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探索富有活力的实践路径,7月12日至8月15日,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童马寻光服务队奔赴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聊城市及江西省宜春市等地,组织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服务队以中华五行文化为切入点,结合“五行小马”文化IP,阐释其中蕴含的辩证思维与奉献精神,通过深挖思想内核、创新表达载体、拓宽传递路径的方式,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深度耦合,为青少年搭建起洞悉二者时代价值与内在联系的认知桥梁。

  童马授业传马谛 五行 IP 融思政

  7 月 12 日,服务队成员走进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二实验小学,以动画短片和PPT等为载体向孩子们系统讲解马克思的生平历程与思想精髓,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认知中的深度融合。

  在传授过程中,志愿者紧密结合“五行小马”文化IP,创新采用“问题导向+小组共创”的互动模式,引导孩子们深入理解金、木、水、火、土五行特质及其相生相克的内在原理。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孩子们分组创作属于自己的“五行小马”故事,并主动分享其中所蕴含的辩证思维与奉献精神。一位志愿者蹲下身来,耐心倾听一名小男孩关于“火马勇勇”的创意,并追问道:“你觉得为什么火代表勇气呢?”孩子想了想大声回答:“因为火能照亮黑暗,给人力量!”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孩子们不仅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更在叙事与互动中自然理解矛盾统一、实践认知等基本观点。

  金马引思启幼智 探究互动植初心

  7月27日,在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月亮湾幼儿园,志愿者们以“金马思思”为互动载体,围绕“思考与理性”的主题,开展了一场充满童趣与启发性的对话,引导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体验理性思考的过程,培养探究意识和表达能力。

  活动中,志愿者不再是单方面讲解,而是俯身与孩子们围坐在一起,以轻松开放的问题——“大家平时有没有对什么特别好奇呀?”开场,鼓励每个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志愿者一一弯腰倾听,认真回应每一个天真而充满想象力的问题:“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小草是怎么从土里钻出来的?”……面对这些“天马行空”的提问,志愿者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孩子们一起猜想、一起思考,甚至鼓励他们互相解答。在轻松自然的互动中,“提问”不再是课堂任务,而成为了孩子们自发、快乐的探索行为。

  乡博研遗承文脉,木马载道传美德

  8月2日至8月8日,在山东省聊城市乡村记忆博物馆,志愿者团队为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理论与非遗实践深度融合,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文化传承活动。

  活动期间,志愿者不仅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图片为孩子们讲解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关于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实践的重要性等基本理念,还巧妙地将这些理论与本地的非遗项目,如东昌木版年画、葫芦雕刻、剪纸艺术等结合起来。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亲手体验了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在一刀一刻、一剪一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劳动创造的价值。年长的非遗传承人张爷爷正手把手教几个大孩子进行葫芦雕刻。他布满老茧的手指稳健地握着刻刀,一边演示一边慢悠悠地讲:“这刻刀啊,走线要稳,力道要匀,心浮气躁可不行。就像咱做人,要踏实,有耐心,一步一个脚印。”

  火马讲堂学党史 红船精神铸魂脉

  8月4日,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者们以情景再现、互动体验等方式,系统讲述袁州区本地革命先辈投身斗争、守护家园的鲜活事迹,引导青少年在沉浸式学习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活动现场,志愿者们首先通过精心准备的历史道具和图片,向孩子们生动展示了当年革命战士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斗争的场景。在“互动体验”区,孩子们围坐在一盏仿制的煤油灯旁,在志愿者老师的指导下,用看似普通的米汤水和棉签,小心翼翼地在粗糙的草纸上书写“密信”。当用碘液轻轻涂抹后字迹神奇地显现出来时,孩子们发出一片惊呼。“当年革命先辈就是这样传递情报的,他们需要无比的细心和勇敢,一旦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志愿者老师轻声讲解道,孩子们摸着纸上淡淡的字痕,脸上露出了对先辈智慧与勇毅的深深敬佩。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小男孩紧紧攥着自己写的密信,眼睛亮闪闪地,激动地对身旁的小伙伴说:“我感觉自己就像个小英雄!原来保护家园需要这么厉害的智慧,我以后也要像先辈们一样勇敢!”

  实践探知悟真理 传声创践启素养

  8月15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乐文托管,志愿者团队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通过理论引导与科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青少年开展声音奥秘探索活动。志愿者朱老师以启发式教学开场,她没有直接给出声音传播的答案,而是先抛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隔得那么远,我们是怎么听到对方悄悄话的呢?”这个问题立刻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孩子们纷纷睁大好奇的眼睛,热烈讨论各种可能性。

  在实践环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制作传声筒,现场充满了热烈的讨论声和实践探索的氛围。“传声大挑战”时,第一小组因线绳松弛导致传声效果不佳,第二小组主动分享经验:"要把线拉得直直的,像琴弦那样绷紧!"各小组立即着手调整,通过反复调试优化传声筒的张力。当清晰的对话声终于通过细线传来时,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喜的欢呼。整个活动通过理论引导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方式,使青少年在亲手实践中深化了对声学原理的理解,切实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价值。

  此系列活动不仅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互动中同频共振,更在青少年心中厚植了文化自信与思想根基,助力其在认知启蒙、红色传承、科学探索中涵养精神品格、提升综合素养。服务队创新探索的"理论引导+实践体验+文化传承"三维育人模式,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未来,童马寻光服务队将持续探索理论传播与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以更鲜活的载体、更务实的举措,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更多青春力量。

(审核员 史仁扩)

  

  

  


版权所有©聊城大学 鲁ICP备05001955号-1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