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高凯美 赵一帆 发布日期:2025-09-04
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跃骐骥服务队于8月10日到30日,先后深入山东省济南市、青岛市、潍坊市、滨州市等地,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紧扣“青春赋能乡村振兴”核心,设置了非遗传承、实地调研、劳动体验、文化挖掘等多元主题。从带着木版年画技艺走进村落,到坐在村委会办公室与村干部促膝长谈;从弯腰钻进豆田跟着老农学农活,到踏遍工坊、中医馆记录乡村文化产业,成员们用青年视角触摸乡村发展脉搏,以实际行动架起高校与乡村的联动桥梁,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的青春活力。
在济南市莱芜区张家洼街道,服务队成员以当地百年木版年画技艺为媒介,为村民讲述了这项千年非遗的传承历程,从选材裁纸到调墨印刷,每个步骤都展现出传统匠人的智慧结晶。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在服务队成员的指导下,村民与孩子们拿起雕刀尝试刻板,用滚筒蘸取颜料在宣纸上拓印,并在“乡村振兴主题创作”环节中融入现代元素,让木版年画成为记录乡村变迁的“新载体”。
走进胶州市铺集镇南朱戈村,服务队成员与村党支部书记开展深度座谈,围绕经济产业、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基层治理等多个维度,深入了解村庄发展现状。据书记介绍,该村通过硬化道路通村入户、新建文化展板、设立养老服务站等举措提升人居环境,并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行养老补贴政策吸引年轻人回村安居。访谈结束后,服务队成员对采访资料与相关数据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梳理出村庄发展的优势与问题,形成了详实的调研报告。
在潍坊市安丘市石灰窑子村中,服务队成员将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在与村民共同劳作中践行知行合一。在豆田里,成员们跟随在老农身边,虚心学习。他们在老农手把手的教导下,逐渐掌握识别豆苗长势的技巧、学会巧妙搭架引蔓的方法,也熟悉了如何精准采摘成熟的豆角。劳作间隙,成员们与村民亲切交流,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养老服务体系、乡风文明建设等主题进行调研访谈。他们认真记录,用心思考,尝试将课堂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运用到对乡村现实的观察与分析。
滨州市阳信县水落坡镇刘古良村的调研活动中,服务队成员紧扣“民俗活化与产业融合”主线,依托专业调研方法开展实地探访。在十二工坊和“供销社”,成员们通过参与式观察,详细记录传统技艺展示、研学课程实施及游客互动场景,精准采集工坊运营数据与用工情况。访谈环节中,服务队成员分组与工坊经营者、返乡青年、老年村民等群体进行深入交流,系统梳理当地“研学+旅游+电商”三产融合的实践机制与社会效益。调研过程中,成员们深入村内中医馆,与驻点医生及前来就诊的村民进行细致交流。他们重点了解了中医馆每周开展惠民服务的频次、服务内容及其覆盖范围,并通过问卷和面对面访谈,收集了村民对医馆服务的真实评价与满意度反馈。
此次系列实践不仅深化了青年学子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也探索了高校资源与乡村需求对接的新路径。服务队负责人表示:“未来,服务队成员将持续关注乡村发展,以青年智慧为齐鲁大地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审核员 史仁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