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聊城大学文学院 作者:郭瑞晗 王俊彦 李如玉 发布日期:2025-08-11
为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同学们的爱国情怀与时代责任感,创新爱国主义精神传播路径,7月8日-8月10日,文学院2310逐梦实践小队于山东省肥城市和聊城市东昌府区开展“踏寻抗战足迹,传承红色薪火”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前期,团队成员充分筹备,根据成员特长划分调研、拍摄、后勤等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多次开展线上线下会议,深入研究肥城市和聊城市东昌府区的红色历史背景,梳理抗战时期重要事件与人物线索,制定实践计划。
活动期间,团队首先抵达肥城市陆房革命纪念馆,该馆为纪念1939年八路军115师陆房突围战而建,此役以少胜多,毙伤敌军1300余人。队员们参观历史图片、文献与遗物,聆听战役介绍,深切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与信念。8月3日,团队前往聊城革命纪念堂,记录烈士事迹,通过实物与场景复原,体悟抗战精神。同时,参观孔繁森纪念馆,深入了解孔繁森同志在西藏工作期间,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感人事迹。队员们被他“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廉洁作风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决意以其为精神标杆,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熔铸为青春征程的坚定坐标。此外,团队成员在各纪念馆内录制形成“行走中的思政课”,深入挖掘抗战时期的斗争精神与英雄奉献事迹,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具生动性、更能深入人心。
团队围绕“新时代广播电视节目中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播路径与效果研究”展开调研,调研发现新时代广播电视节目通过内容创新、多媒体融合及沉浸式体验等路径有效提升了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播效果与受众参与度,团队提出应强化内容创新与叙事多元化、利用新技术提升互动体验,并建立科学反馈机制以持续优化传播效果。
厚植爱国情怀,赓续红色血脉。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红色足迹为媒,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搭建精神桥梁,将革命先辈奋斗历程与崇高精神,化作照亮青年前行道路的炽热光芒,不仅加强同学们对红色历史的认识,增强爱国情怀与时代使命感,更激励他们以先辈精神为指引,把青春理想融入强国实践,在新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书写崭新篇章。
(审核 王欣蕊 梁雨晗 王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