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计划
首页» 志愿服务» 西部计划

聊大人的西部故事 | 宋凯旭:不负韶华,把青春写到西部去!

  作者:团委   发布日期:2023-03-25

  宋凯旭,男,汉族,共青团员,毕业于聊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化学专业,2021届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曾服务于叶城县伯西热克乡中心小学,现就职于叶城县信访局。祖国的西北边陲,美丽而又神奇一句铿锵有力的“不负韶华,把青春写到西部去”把美丽而神奇的西部带进他的视野让我们来了解宋凯旭的故事。

  

  时光荏苒,转眼间,志愿服务西部的时光已经即将两年了,但是来时的初衷始终在我耳边萦绕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话总是让我充满力量,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迎难而解。我想,究其原因,是因为在这里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让我们共同面对难题。在这段工作的时间里,让我学会了很多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可以说从一张“白纸”到现在的“书”让我硕果累累。

  调岗后,不知不觉中,我在信访局工作了7个多月了,7个多月的生活、工作让我对基层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对比支教生活,在基层的工作很平凡,也很平淡,甚至有点无聊乏味,更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作为基层志愿者理应战胜自己内心,融入这些平凡,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努力尽到每一项志愿者应尽的义务。我认为,志愿服务力戒两点:一是“镀金心态”,认为到基层服务是一个镀金的好机会,冲着荣誉去,工作浮于表面,不求深入;二是“无为心态”,当热情遭遇现实后,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认为自己不能发挥作用,怨天尤人,消极沉沦。特别是在22年底疫情静默的影响下,随着疫情的不断严峻,单位抽去一线战斗的干部也越来越多,直到最后,抽无可抽,剩下我独自留守办公,那段时间每天都是在紧张忙碌的接访工作中度过的,几乎是24小时待命,协调着群众隔离在家的各种生活困难及出疆问题,虽然说在当时的条件下很多问题都难以彻底解决,自己也在每天的消极言论中消沉了下来,好多次都想干脆阳了去隔离不用工作了多好,但一想作为最后一个留守的,走了以后就没人协调解决这些问题了,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满足群众的需求。

  虽然家在农村,可我并不了解农村。而且,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由于所处地位的不同,体会也是完全不同的。在过去,我总觉得基层的工作清闲,一天到晚也做不了什么事。但是,通过在这里的7个多月的学习工作,我的看法完全不同了。基层工作是很辛苦的,尤其是信访工作,来反映问题的群众碰到的大都是棘手的难题,一般能在村里解决的问题,有谁会跑上来上访呢,有时常常是饭都顾不上吃,为了能给群众争取到更多的优惠政策与条件,常常会弄到身心俱疲。通过向老干部交流,听取他们的建设、看法与意见,努力向他们学习群众工作的方法与经验;通过对群众的回访,多方面的了解他们的困难,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及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通过这三个月的亲身经历,我已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的艰辛,初步掌握了基层工作的诀窍,并能独立处理一些简单的事情。

  如今,在接访大厅,主要是与群众面对面接触,为他们办好每一件实事。工作的每一件事都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每一件都是他们所关心、在意的事。在这期间的工作中也让我意识到,在基层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上,要以群众利益为重,要时刻为群众考虑,要懂得换位思考,要为群众办实实在在的事,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才能换来他们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做好基层工作。

  这两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了,它让我彻底摆脱了在学校里的那种心态,真正实现了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志愿者的转变,历经磨砺,摆脱了稚气,从幼稚走向成熟。来西部前,总是对什么都不在乎,在这里我学会了感谢,感谢当地群众对我的关心和照顾;在这里我体会到了什么叫真正的感动,这里淳朴但却多灾多难的孩子们在苦难面前的坚强和自信,一次又一次地震撼着我的心;在这里我懂得了怎样艰苦但快乐地活着,志愿者生活是一种历程,你只有经历过才知道其中的酸和甜、咸和辣。我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加入到我们西部志愿者的队伍来,张开双翼,怀着热情的心,找回西部失落的繁华!


版权所有©聊城大学 鲁ICP备05001955号-1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