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榜样
首页» 思想引领» 青春榜样

聊城大学向上向善好青年:文学院孟春莹

来源:聊城大学团委   作者:赵情   发布日期:2018-03-22

孟春莹 生活照_看图王_meitu_1.jpg

孟春莹,女,汉族,出生于1997年3月,现就读于聊城大学文学院。一路走来,一路成长,从幼时的迷茫到现在的清醒,从初时的稚嫩到如今的日渐成熟,唯一不变的是她那“撒播爱心、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完善自我”的信念,她从小事做起,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实践者。

思想进步,紧跟团走

作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孟春莹同志一直以高标准严要求对待自己,始终坚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身价值,刚满18周岁便递交了入党志愿书,于2016年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她坚定地认为,只有思想上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人生之路才不会偏离方向。

予人玫瑰,热心公益

她平凡但不平庸,渺小但不卑微,她一直在用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方式诠释着她的价值,演绎着她的不平凡。

在初入大学社团纳新时,她的目标便是成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一员。当她听闻学院宁老师经常组织公益活动时,她便主动与宁老师联系,请求参与到公益活动中。2016年4月的一个周末,奔走在聊城的大街小巷募捐1000余元,并作为志愿者参与到“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大型公益活动,将善款捐赠给菏泽郓城的孩子们;自2015年入学以来,定期前往繁森希望小学进行支教活动······虽然个人力量弱小,但她相信“涓涓细流终会汇成江河”,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痛苦的人便不再孤独。

孟春莹同志始终认为:每个人都是心存善念的,大多数时候,不是人们不想献爱心,而是机会途径不够。由此,她成立了自己的团队,积极展开调研,寻找真正需要关爱的群体。2016年,她与志同道合的同学积极组建国学经典“邮递员”文化下乡服务队,在聊城冠县程村进行文化帮扶,授人以渔,教授孩子们《弟子规》,并带领他们身体力行——去看望村里的孤寡老人,努力在本村内形成“幼童爱老孝亲”的长效模式,无论是38度停水停电的酷暑,还是冰天雪地的严寒,总会定期前往支教扶贫,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没有轻言放弃,为的就是那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执着。2017年,受西部计划的启发和影响,孟春莹同志成立了“情系西部”志愿服务队,于2017年暑假开展“一‘鲁’同行,‘新’心相连”爱心捐赠活动,跨越4000多公里,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对新疆喀什地区的孩子们进行帮助,她带领志愿者们奔走在聊城市的商场及社区,历时40余天,募集1479件衣物及400余本书籍,通过邮政集团运往新疆,事迹曾被《山东青年报》、《人民网》、《新疆网》、《乌鲁木齐晚报》等20余家媒体相继报道。她那切实调研、积极组织、不怕艰苦的精神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身兼数职,待人友善

她现任班内的班长、学院社团联合会主席,除此之外,她还有另外的几个角色:她是班级的“搬运工”,她常开玩笑说,“你们就拿我当汉子看就行”,但在搬书搬行李搬被褥上却从不开玩笑,每次放假她都是班里离校最晚的,也是返校最早的,待人真诚友善,竭尽所能。她也是班级的“倾听者”,曾经班委竞选时她就说过“我愿意做一个树洞,做一个垃圾桶,身处异地,有啥事找我拉拉”,两年半的时间,她真的亲身实践了,她总会满意地说“我喜欢被别人‘麻烦’,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鱼传尺素,携手共进

常常见她伏案写信,却鲜少有人知道她总是与谁人通信。她在向新疆捐赠衣物时,结识了一位喀什地区11岁的小姑娘,姑娘渴望走出村子,对世界充满想象、对知识满怀渴望。为了让小姑娘得以健康成长、身心愉快,她下定决心用书信的方式带孩子了解世界、“看看”世界,从此,便一发不可收,至今已经9个月了,从最初的自我介绍、相互了解,到后来的倾诉心声、寻求帮助,再到现在的教授国学、助力筑梦,虽然素未蒙面,但她却竭尽所能,给她精神上的慰藉和鼓舞,渴望着小姑娘能够成长成才。以真心换真心,小姑娘也把她当做至亲,倾吐心声,亲切的唤她为“春莹姐姐”。

孟春莹常说:“公益不是一项娱乐活动,不是用来打发时间,更不是来作秀的。公益是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对待的事业。”她用友善、勇敢和坚强,坚守着天道酬勤,感染着身边的人,涤荡着这个浮躁的时代。孟春莹同志将秉承着“崇义友善”的精神,一路前行,永不言弃。

 


版权所有©聊城大学 鲁ICP备05001955号-1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