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聊城大学团委 作者:张小倩 发布日期:2017-04-28
环境与规划学院地理科学系2014级2班,共有共青团员40人。该团支部在2014-2015与2015-2016年度连续两年被评为“聊城大学优秀班集体”,并在2016年度五四评选表彰中荣获“聊城大学优秀团支部”称号。团支部于2015—2016学年校团委基层典型团支部评选中被评为聊城大学“活力团支部”,充分发挥了团支部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两年来该团支部共有4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人获得“省政府励志奖学金”,6人被评为“聊城大学优秀团员”,1人获得“山东省暑假社会实践先进个人”,7人获得“聊城大学社会实践先进个人”,1人获得“校级优秀学生干部” 称号。在2014-2015与2015-2016学年综合测评中,班集体40人实现了零挂科,四六级通过率达到70%,班集体获得国家级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国家级奖项三人,获得聊城大学一、二、三等奖学金22人,3人获得校级单项奖学金,26人曾获得校级以上奖励。该团支部鼓励团员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活动,共获得省级以上学术奖励两次,申请参与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基金项目7项,参与人员达22人。与此之外,团支部成员积极组织参与到“全国大学生绿植领养”、“全国大学生暑假三下乡”等具有特色与影响力的社会实践中去。撰写的调研报告《京杭大运河聊城段文化遗产与环境问题现状调查》荣获“第八届调研山东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1人获得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学生志愿者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优秀志愿者”称号。同时创新宣传交流平台,利用聊城大学校内媒体与团支部微博、微信等手段进行团支部的线上宣传,支部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环境与规划学院地理科学系2014级2班,共有共青团员40人。该团支部在2014-2015与2015-2016年度连续两年被评为“聊城大学优秀团支部”,并在2016年度五四评选表彰中荣获“聊城大学优秀团支部”称号。该团支部创新思想组织建设,注重引导全班同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发挥支部委员会在支部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加强对全班学生的思想引导,科技文化与文娱体育活动的引领,形成了高出勤率、低旷课率、低迟到率、高创新精神的优良学风。同时营造了勤奋好学、乐观奋进的支部价值氛围,全班学生团结友爱,共同进步,遵守学校各项的规章制度,无任何重大违纪行为。
组织建设—求真务实,力争上游
加强团支部思想建设,高校团支部的思想建设在保证人才健康成长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团支部将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通过每周一次的团干部会议与两周一次的全体团员大会,加强对支部团员的思想引导,传递党团中央下发的最新组织学习纲领。同时团支部在聊城大学团总支与环境与规划学院分团委的组织领导下,积极认真完成了“四进四信”、“三爱教育”、“雷锋精神”等一系列主题团日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切实增强了支部思想凝聚力,使支部建设更上一层楼。
加强团支部组织领导,以队伍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团员的积极性。团支部建立之初,在团干部领导与吸收全体团员的意见建议的前提下,制定了包括定期召开团干部会议与全体团员大会,学风引领、社会实践组织与校园创新文化活动开展等提升当代大学生团员综合素质的举措。同时,在支部建设与团员大会中,充分发挥团支部干部、支部委员会与学生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起到体制机制与团员积极性对支部建设的最大效用。团支部于2015—2016学年校团委基层典型团支部评选中被评为聊城大学“活力团支部”。充分展示了团支部的生机与活力,发挥了团支部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学风建设—好学近知,敦厚奋进
学风建设是团支部建设的中坚环节。团支部严格实行与学风建设相挂钩的政策导向,实行选拔监督学生干部、奖学金评定、推优入党、就业和学风、学习成绩相挂钩的支部制度,加强支部学风的正确引领。两年来该团支部共有4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人获得“省政府励志奖学金”,6人被评为“聊城大学优秀团员”,1人获得“山东省暑假社会实践先进个人”,7人获得“聊城大学社会实践先进个人”,2人获得“校级优秀学生”,1人获得“校级优秀学生干部” 称号。在2014-2015与2015-2016学年综合测评中,团支部40人实现了零挂科,四六级通过率达到70%,团支部获得国家级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国家级奖项三人,获得聊城大学一、二、三等奖学金22人,3人获得校级单项奖学金,26人曾获得校级以上奖励。
团支部在秉承“学在聊大,奠基人生”的理念,形成良好学风的同时,鼓励团员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活动。共获得省级以上学术奖励两次,申请参与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基金项目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7项,参与人员达22人,科研经费上万元。研究领域涉及遥感影像、地质地貌、水文环境、全球变化等地理学各个方面,将通过导师指导,自主研究,学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开展地学特色领域的钻研,为提升专业能力,团支部在2015年暑假远赴秦皇岛开展了为期十天的野外实习活动。
实践建设—力行近仁,奉献社会
同时团支部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鼓励同学积极参与到学生工作中去,团支部中1人担任院学生会主席,12人担任院级副部以上职务,3人担任校级学生干部。团支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荣获校心理部奇趣支部大讲堂比赛二等奖,团支部成员的团结和睦更是得到了学校的肯定;团支部成员积极组织参与到“全国大学生绿植领养”、“全国大学生暑假三下乡”等具有特色与影响力的社会实践中去。在2015、2016暑假中创建“调研山东”服务队,参与到第七届、第八届大学生“调研山东”社会调查活动中,撰写的调研报告《京杭大运河聊城段文化遗产与环境问题现状调查》荣获“第八届调研山东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聊城市老年人幸福指数调研》、《山东省民营养老院资源配置情况调研》分别获得校级一等奖、三等奖。其中“探寻古城遗产,守护运河血脉”专项服务队更是得到了中华环境基金会的项目支持,1人获得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学生志愿者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优秀志愿者”称号,新闻动态在《山东青年报》得到发表。同时团支部创新宣传交流平台,利用聊城大学校内媒体与团支部微博、微信等手段进行线上宣传,得到了校内外的一致认可,团支部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辉煌已经成为过去,团支部将立足当下,不断进步。将先进的组织建设,优良的学风,勤于奉献的志愿服务精神传承下去,并不断追求新的进步,增强团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团支部的基础堡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