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聊城大学团委 作者:张小倩 发布日期:2017-02-23
燕翔,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历史系专业2013级2班中共预备党员,曾任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学生会副主席、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新闻宣传部部长等职。自入校以来表现突出,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团员、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并入选共青团中央学校部2016年全国青年观察员、聊城大学2017届省级师范类优秀毕业生、聊城大学2015年度十大优秀团干部标兵等。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曾获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英才奖学金、一等奖学金等奖项;他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制作的课件《旅游景区管理》、《劳动经济学》分别荣获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文科组一等奖、二等奖,并荣获第四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技能大赛说课组二等奖;他身兼数职,爱好写作,曾负责“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等大型活动的采写工作,在校内外媒体上发表过百余篇作品;他献身公益,乐于奉献,先后参加了聊城大学四十周年校庆、文明交通志愿服务等大型志愿活动10余项,先后被评为聊城大学四十周年校庆优秀志愿者、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优秀志愿者。同时作为学生干部,他组织活动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给予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座右铭: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缘起宣传 责任担当
自2013年入学至今,燕翔已经走过了将近四年的无悔宣传路。“我喜欢用笔记录生活中令我心动的感觉,不论一草一木,还是一言一行;我喜欢用镜头捕捉人生中令我感动的瞬间,无谓骄阳似火,暴雨狂风。”这是燕翔参加聊城大学新青年宣传部面试说的一段话。他先后加入了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新闻宣传部、聊城大学新青年传媒中心宣传部、聊城大学微博协会和聊城大学MOS社团宣传部,参加了百余次宣传活动,足迹遍及校园及聊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他用镜头汇聚正能量,用文字温暖读者的心田。
燕翔一直记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从大一到大四,燕翔在《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新闻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聊城晚报》、《聊城日报》、《聊城大学报》、聊大新青年、聊大新闻网等校内外媒体上发稿二百余篇,摄影接近一万张,被同学们称为“拍照狂魔”。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2015年暑假社会实践期间,燕翔组织的“绘清风扇 明学生志”、“铭记抗战历史 弘扬抗战精神”活动被《中国监察报》和《中国新闻报》双双报道,特别是“绘清风扇 明学生志”廉政宣传教育活动引起了聊城大学纪委和山东省纪委的关注,并对燕翔的努力给予了充分肯定。2015年12月,燕翔带领“青青校园”志愿服务队走进工地开展“抢票我来助,暖你回家路”活动,帮助农民工购票,解决春运期间一票难求的局面,用实际行动传递青春正能量。这个活动被《人民日报》和《中国教育报》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2016年3月,燕翔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了教育部2016年度中国大学生在线政务微博学生团队编辑,用精彩的图文传递了当代大学生的青春正能量。
挥洒青春 传递梦想
燕翔活跃在运河沿岸的田野上,积极参加运河保护志愿者协会的活动,他利用节假日到运河沿岸做义工,对游客与居民进行宣传教育和督导,为大运河申遗贡献一份青春力量。自2013年入学至今,燕翔和他的团队走出教室,走进田野,走入京杭大运河沿岸的城市与村庄,试图解开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有关运河文化的“历史密码”。燕翔和他的团队奔赴东昌府区、临清市、东阿县、阳谷县开展运河文化口述史调研,目前已调研乡镇9个,自然村25个,受访人数达500多人。他们随身携带摄像机、照相机、电脑、录音笔等设备,将运河沿线的文史资料、碑刻古迹、民间谱牒等制作成影像资料。他撰写的《山东运河民俗旅游调研》荣获聊城大学2015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等奖,这对运河文献及其他资料的搜集、保护、整理、研究以及与运河有关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8月24日,第22届历史科学大会聊城卫星会议在聊城阿尔卡迪亚第五会议室开幕。会议期间,燕翔作为第22届历史科学大会聊城卫星会议志愿服务团的一员,身着印有大会logo白色T恤、穿梭在会场内外为前来报到的专家学者服务,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他活跃在接待、会务服务、引导与讲解等各项活动中,用热情周到的服务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赢得了一致盛赞,成为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聊城卫星会议一道亮丽风景线,向与会嘉宾与海内外专家学者展示出一张蓬勃向上的“聊城面孔”。
2015年暑假期间,燕翔还积极参加文明交通志愿者活动,为美丽水城“创城”增光添彩。每天早上八点,燕翔总会迎着朝阳来到聊城东昌府区百货大楼或市医院等主要路口开展志愿服务,对交通不文明现象进行劝导,助力平安水城建设,燕翔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团市委、市交警支队、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一致肯定。燕翔用青春行动践行最美中国梦,将温暖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2016年3月,燕翔顺利获得到中国青年报的实习机会。但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他对聊城西部地区的教育现状有深刻的了解,所以当他一听说聊城正在开展扶贫工作的消息后,便决心辞职回乡支援聊城西部地区的教育工作。他走进聊城莘县徐庄镇民族小学成为一名义务支教老师,用爱带给孩子们色彩斑斓的童年。支教期间,燕翔写的《留守儿童不能留守梦想》被评为共青团山东省委大型网络励志互动节目寻找青年“政治佳”优秀奖。
博学笃志 知行合一
四年来,燕翔积极走出校园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灵活自如地在不同角色之间转换,也渐渐地成长为一个为梦想领跑的榜样。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挑战自己、锻炼自己,在奋斗中不断战胜怯懦和惰性,不断提升自己的勇气和能力,这是在奖杯之外更大的收获。
2014年11月,燕翔参加了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为了积极准备参赛,燕翔积极响应学校“假期治学”的号召,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休整时间,静下心来,甘坐冷板凳,潜心研究PPT制作,作好“暑期文章”,积蓄青春力量。在三位老师的指导下和其他五位同学组成创作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他们奋斗两个月完成《旅游景区管理》和《劳动经济学》两门课件。《旅游景区管理》包括flash版和PPT版2个版本,总容量达8G。教学设计灵活多样,制作精美,获得与会专家和各高校教师的一致好评。最终,燕翔和他的团队创作的《旅游景区管理》以高教文科组第三名荣获一等奖,《劳动经济学》荣获高教文科组二等奖。
2016年2月,燕翔参加了由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等媒体的“中国好网民·回乡看中国”2016寻找百名青年观察员行动,并被评为“全国青年观察员”,从而能够反映青年关心的问题,表达青年诉求。他的作品在中青在线2016全国两会专题、“青年之声”频道展示,从而讲好青年故事,传递青年好声音。
2016年5月,燕翔代表聊大学子走进江西师范大学参加了第四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技能大赛。第一次参加这样大型的技能比赛、第一次登上这样的舞台……不知道由多少个“第一次”组成的比赛,注定将成为他众多难以忘怀的经历之一。在南昌的那两天,他几乎都在念稿和背稿,紧张到在上台的前一分钟还带着耳机听音乐放松心情,“感觉自己在经历了这一次比赛之后,日后会更自信地站在大舞台上展示自己,会更加从容、踏实。”他心有余悸,但更多的是对于这次机会的感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最终燕翔荣获说课组二等奖,展示了聊大学子的青春风采。
燕翔不仅在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方面成绩突出,燕翔的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他曾获得省国家奖学金、政府奖学金、英才奖学金、一等奖学金等,并入选共青团中央学校部2016年全国青年观察员、聊城大学2017届省级师范类优秀毕业生、聊城大学2015年度十大优秀团干部标兵等。“榜样的力量”校级宣讲团履历上记录了这个大四本科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参与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的《斐济》和《一带一路列国志》出版工程的撰稿工作,也做过兼职;参加过“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也做过创业计划。在他这里,学习工作两不误,志愿实践齐相进。2015年6月,燕翔作为“聊大代言人”参与了由新浪山东教育频道和聊城大学联合出品的《聊大故事:学生眼中聊城大学》的录制,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广泛关注。作为“聊大代言人”,燕翔风趣儒雅、应变自如的演讲,彰显了聊大学子的深厚底蕴。扎实的知识功底、自如的演讲能力,都源于他平时的积累。
“我深爱着聊大,我骄傲我是聊大人。这是每一位聊大人心灵的家园;这是一块圣地,我们为之骄傲、自豪。在聊大,是成就自己,更是修行自己,做知识上的强人,更要做德行上的巨人,聊大先贤昭昭,我辈任重道远……”燕翔说道。转眼间,燕翔就要毕业了,他立志会一如既往地把感恩化作学习、工作的动力,争做一个纯粹、有担当、勇于奉献的聊大人。
谈及未来,他说,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走好了每一步路,才会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燕翔将感恩与回报铭记在心,勇担责任,身体力行,点燃爱心接力的火把,把光明、温暖和希望传递;他怀揣梦想,不忘初心,从一点一滴中践行理想信念,用责任与担当谱写一曲青春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