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会
首页» 学生组织» 学生会

【LCYou·热评】“丢书”大作战

来源:新青年原创   作者:杨玉茹   发布日期:2016-12-02

0.gif

丢书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方式

评论人:2016级文学院刘润林

当今时代,纸质书籍逐渐被淘汰,传统的阅读方式也慢慢的被抛弃,而通过明星的社会影响力,新媒体迅速的感染力,可以一定程度上唤醒公众对传统阅读方式的认识,让传统的阅读方式慢慢的重归人心。丢书活动也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方式让公众慢慢的重新接受纸质阅读,促进文化传播。

这种丢书的方式被公众定义为作秀无可厚非,尤其是借助当红明星来宣传。但是这种被认定为作秀的丢书闹剧却恰恰吸引了公众,引发了舆论,而纸质图书作为整个事件的核心,更是起到了吸引公众眼球的作用。公众越多的讨论纸质书籍,文化传播也就越来越快,那么良好阅读环境的建设也就一天天的接近成功。一次丢书当然无法起到多明显的效果,但是通过后期的舆论引导,甚至第二次,第三次丢书,传统的阅读方式肯定会慢慢的被拾起,良好的阅读环境也慢慢地建立。 不管舆论如何攻击这次活动,这次活动都宣传了纸质阅读,把早已被人们疏远的图书印在了人们的心理,公众也就慢慢的开始接受纸质阅读,而文化也就随之传播。所以这次丢书也可以看做一次特殊的文化传播。

即使被定义为作秀,我们也应该希望这种作秀可以更多一点,换着花样的作秀,让纸质书籍成为舆论的热点,让传统的阅读方式重归人心,让人们在静水流深的世界里,通过阅读找到更好的自己。

0 (1).gif

“丢书大作战”实为东施效颦

评论人:2016级文学院 陈志欣

中国版“丢书大作战”一经发起就获赞无数,此举不仅有益于传递和分享知识,而且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热爱读书、积极向上的良好文化氛围。但与此同时该活动也被质疑营销作秀、东施效颦,无法达到其应有效果。在我看来,“丢书大作战”活动与“冰桶挑战”无异,以明星为噱头,以情怀之名,以复制粘贴的形式模仿国外优秀的文化公益活动,忽视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及我国实际情况。

首先,该活动与中国当下的实际国情不符。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地铁站在交通高峰期更是人山人海,在这种拥挤的车厢中既无法注意到“被丢书籍”,更无法静下心品味书香。

其次,该活动隐含着一些安全隐患。地铁工作人员表示,由于地铁的运营环境和自身特点,地铁高峰期时人满为患,主要解决客流运送,“丢书”不合时宜,可能会影响乘客出行。

再次,该活动不符合地铁站相关规定,同时会造成资源浪费。《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中第三十一条“在轨道交通设施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中分别还提到:禁止乱扔杂物、禁止堆放杂物、禁止散发宣传品、禁止收捡废旧物品等,违者将受到处罚。“被丢书籍”倘若未及时被捡起,结束运营后会被保洁人员回收,车站保管,这无疑会造成书籍资源浪费。

中国版“丢书大作战”无疑是一场东施效颦,以在网络上制造关注热点的形式,引发全民大讨论,在社会上造成全民读书的假象,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下国民对读书的不重视问题,只有当全社会形成热爱读书的文化氛围时,我国才能实现文化强国的中国梦。

QQ图片20161202234630.png

“丢书”为何被看成“作秀”?

评论人:2016级文学院王鑫

“丢书大作战”活动举办的目的是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鼓励大家多读书。毋庸置疑本次活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为何“丢书”被批判为“作秀”?从实施的效果和产生的影响来看,“丢书”这种引进的“行为艺术”在中国水土不服 。

首先,中西方公民阅读意识存在差异性。根据统计数据,2015年中国年人均读书量不足7本,世界主要国家中排行倒数。大多数人更习惯在乘坐地铁、飞机等交通工具时低头玩手机。而在发起藏书活动的英国,读书氛围相当浓厚,阅读已经成了大部分人生活的一部分。再者,伦敦作为世界上交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城市地铁上人少坐多,人们完全可以乘车时阅读。而对于北上广这些人口密集的地方来说,地铁等交通工具异常拥挤,坐都没地坐,何谈读书?如此便导致了被藏的书无人问津,且面临着被地铁保洁人员当做遗落物品收走的尴尬,这无疑也是一种对公共资源的浪费。

对国外好的做法进行学习借鉴是正确的毋庸置疑,但是,学习借鉴的前提是要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只有改进自身的不足,提升自己的水平才会让“丢书”不被称为“作秀”。

111100057676286745e1.gif

启发后的创新是一种艰难

评论人:2016级文学院 李洁

当前受西方式丟书启发而创新的“中国式丟书大作战”正在进行,对于它的宣传力度及效果我们不可否认,但创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其中不可避免的有着层出不穷的负面新闻。

未能从实际出发并进行正确规划是创新过程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英国被发起的丟书行动,目的是希望人们利用通勤时间多读会书,提高自身修养。而在中国大部分人整天忙忙碌碌的快节奏生活,按时吃饭、准点上班都是问题,哪还会有人考虑用这些许时间读会书呢?地铁上的拥挤,已经让看书成为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房贷车贷,巨大的生活压力已经让大多数中国人习惯了奔波,而削弱了加强自身修养的意识。“英国式的丢书”依据慢节奏、重情调的生活而产生,但我们不能将其硬搬硬套于重压力下的中国。中国应寻求适合自身的方式进行读书的宣传。

再有,“中国式丟书大作战”掺入进了太多的商业及娱乐元素。书籍封面和环衬狂贴各种广告,让人不知道到底是读书还是读广告。卷卷书香掺杂进金钱味道,重利主义再次体现。学习丟书行动,宣传“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是一件益事,但对于经过4个月沉淀的“英国式丟书行动”,中国式的短期规划改造未免显的急功近利,有失偏颇。

丟书行动应和着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值得提倡,但“中国式”的丟书行动就应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并进行正确的规划。丟书行动应摆脱过度商业化的束缚,摘下娱乐化的光圈。既然是丟书就应平平淡淡的去丟,平平淡淡的去感受文化的熏陶。再有丟书行动的推广应与地铁部门做好联系,设置专门的丟书地点,而不是这种随手一扔之后被人用来占座、被保洁大妈带走。

创新的过程必然是艰难的,但只要不断尝试、不断调整,我们一样可以打造出“中国式精彩”。建设学习型社会,我们提倡“处处是学习之所,时时是学习之时,人人是学习之人”。丟书行动从中国实际出发,合理的进行规划必将有助于营造全民读书的社会氛围。

文稿:刘润林 李洁 王鑫 陈志欣

修改审核:杨玉茹


版权所有©聊城大学 鲁ICP备05001955号-1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