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首页» 学习园地» 他山之石

青岛大学立足“1+2+4+N”工作模式 构建大学生社区实践全链条工作体系

来源:团委   作者:团委   发布日期:2023-12-30

  按照团中央、团山东省委关于开展大学生进社区实践工作的相关要求,青岛大学团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与驻地团市委、团区委密切协作、双向奔赴、精准赋能,探索“学院+社区”有效模式,合力推进“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工作走深走实。构建“供需对接—宣传发动—项目实施—评价总结”全链条工作体系,形成了大学生社区实践的“1+2+4+N”工作模式。即紧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1”条工作主线,力求解决基层社会治理缺人手、大学生社会实践缺场景这“2”个突出问题,着力“四个聚焦”即聚焦“为党育人、互融共进、接力传承和保障支持”,打造N个“青大 青春 青年”品牌,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推动社会实践常态化、项目化、品牌化、基地化发展。据统计,全校共746支团支部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参与人数达7000余人;学生就近就便到社区的日常报到率达50%。寒暑假期以“三下乡”“返家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数千名青年师生奔赴山东省16地市及全国22个省、市,在基层一线大舞台上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01

  红色文化进社区 革命精神润心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青岛大学积极响应总书记号召,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切身感受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国家取得的宏伟成就,进一步加强红色教育,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将红色精神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社区实践活动相结合,将红色精神传递到社区居民的耳朵里、脑海中、心坎上。商学院“蒲姑星火”志愿服务团依托家乡红色资源,传承发扬革命精神,学生足迹遍布全县3个街道、9个乡镇,实地调研红色场所10余处、校内外宣讲20余次、宣讲覆盖人数突破2000人、形成理论感悟20余篇;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联合历史学院、青核先锋营,对青岛第七离职干部休养所退休干部的红色故事进行整理与编写,将退休干部事迹和精神转化为优质红色教育资源。红色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结晶,红色文化入社区培养了青大学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情操,确保了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02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青岛大学充分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断涵养新时代价值理念,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师范学院成立陶行知研究社,将古典诗词带入青岛多所中小学,定期与青岛市内8所小学开展活动,为传统文化赋予时代内涵;国际教育学院中外大学生参加了由市北区辽宁路街道贮水山社区举办的“飞针走线绣古今 中外交流共传承”齐绣非遗文化交流活动。留学生和社区居民们共同体验了齐绣的制作过程,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妙绝伦,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我校学子深深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不断汲取丰厚滋养,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走在前、开新局。

  

  03

  学社精准联动 发挥专业优势

  

  注重学科内涵提升,打造精神高地,持续推进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凝聚核心骨干,聚焦研究方向,开展重点攻关,充分利用学校一流教学培育资源,发挥专业优势,聚焦专业学科特长在社区实践的运用,积极服务社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法学院法律服务实践团来到太湖路社区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对社区居民进行一对一采访,创新普法形式,为社区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活动;医学部与校团委联合创建“睡眠与身心健康服务站”,秉承“面向学生 服务社会”宗旨,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群体开展睡眠与身心健康公益服务,提升师生和社群的健康睡眠意识,帮助睡眠障碍的大学生和群众恢复健康睡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进和谐社区发展;纺织服装学院“芳寻志愿服务队”围绕纺织非遗传承面向社区群众、小学生、残疾人等群体开展丝网印刷、扎染、中国结编织等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传播纺织科学知识,传承纺织文化。青岛大学依托大学生自身优势、学科特点,提升社区实践实效,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为大学生投身地方建设发展搭建新平台、激发新动能。

  

  

  青岛大学立足“1+2+4+N”工作模式,依托大学生社区实践全链条工作体系,厚植服务人民、提升自我的沃土,学校团委充分发挥基层团学组织作用,广泛动员青年学子参与其中,深入开展校地合作共建,合力打造校地实践育人共同体,推动高校实践育人提质增效。

  目前已对接2000余个社区,开展的社区实践活动被新华网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涌现了一批批优秀团队和感人事迹。未来,青岛大学将继续深入推进社区实践工作,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培养更多优秀的青年志愿者,丰富社区实践服务内容,打造更多、更有实效的大学生社区实践品。

(审核:团委)


版权所有©聊城大学 鲁ICP备05001955号-1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74号